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邻居:动物篇(系列散文二篇) 蜈蚣  蚂蚁

(2010-05-11 11:52:37)
标签:

发表作品

四川文学

邻居

动物篇

系列散文

蜈蚣

蚂蚁

邻居:动物篇(系列散文二篇)

 

 

□小  

 

 

 

 

蜈蚣

在乡下,蜈蚣是容易见到的。但是,你不找它,就不容易发现它的存在。

如果我翻粪,在翻到粪堆底层的时候,就有几只蜈蚣暴露出来,急匆匆地逃走了。这时候,我会立即追上去,毫不犹豫地将它砸死。我与蜈蚣并无深仇大恨,我怕它钻进家里,在我睡觉的时候,来咬我。大人就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我的行为,也是大人的教育成果,并非出自我的首创。

可是,说归说,我一次也未听说什么地方发生了蜈蚣咬人的事情。很有可能,你不招惹蜈蚣的话,蜈蚣就是不咬人的。

有时候,你在挖地,如果是参合着沙石的土壤,你也可能偶尔地,会挖出一只蜈蚣来。我觉得奇怪,蜈蚣是怎么呼吸的?它是憋不死的吗?或者,它不需要呼吸?

蜈蚣是有毒的,它的毒性,我估计,应该不是太强。蜈蚣经常出没的地方,是山石的缝隙里,是枯叶下面,在烂草堆里,它跟人的距离似乎很近,却一直躲着人。它也明白人不是好惹的,所以才躲着我们吗?蜈蚣的身体,多数都是暗红色,也有黑色的,但在我的家乡,很少见到黑色的蜈蚣。

蜈蚣逃跑的样子张牙舞爪地,让我忍俊不禁。

我能够见到的,一直都是蜈蚣逃跑的样子。人这么大的动物,在它眼里,真是太可怕了。人对它,也太狠毒了,它仿佛有了经验教训一般,一旦被人发现,它立即就逃。

蜈蚣是一味中药,这我知道,药铺里从来不缺它。村里人都说,蜈蚣可以治疗创伤,用的是以毒攻毒的办法。具体的做法是,捉几只蜈蚣来,和着其它的药材,捣碎,敷在伤口上就可以了。我小时候不知道受过多少次伤,几乎是“大伤不见,小伤不断。”但我一次也不曾用蜈蚣敷过伤口。我觉得腻味。

听村里的老年人讲,在野地里睡觉,蜈蚣就会钻到耳朵里。老人还说,蜈蚣如果钻到人的身体里,就不出来了,它会最终住在你的脑子里,还会生下很多小蜈蚣。要不了多久,这个人就面色发黄,四肢无力,而且越来越瘦、越来越瘦……最终给蜈蚣咬死了,也是找不出死因来的。除非打开死者的脑颅,你才能发现,原来是这么多蜈蚣住在了他的脑子里。老人说,发生了这样的事,人如果还不死,哪才是一桩怪事呢。

我观察过蜈蚣,它们的确喜欢旮旯角落等背光而又潮湿的地方。即使我偶尔发现了蜈蚣,蜈蚣也会急急忙忙地,仓皇逃窜到山石之间的旮旯里去。因此,我从来不敢在野外睡觉。

我上小学时的暑假里,几乎天天都接替奶奶,给生产队放羊,真是早出晚归。放羊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只要把羊群赶到山坡上,不让它们往庄稼地里跑就行了。除了观察着羊群的一举一动,我没有别的什么事好做。往往就在这时候,瞌睡却来了,但是,我怕蜈蚣真的钻到耳朵里去,我不敢睡,哪怕困得睁不开眼睛。

我也有我的办法。我可以唱山歌的嘛。因为长期的耳濡目染,我的肚子里藏着很多山歌呢,正好可以放开嗓子唱一唱。用它驱赶睡意,真是不错。

我还听过一个关于蜈蚣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朱元璋小时候是个放牛的,一天,他在放牛的山坡上,独自睡着了,同伴们在别的地方玩了一阵,回来后,看见一只金光灿灿的蜈蚣,从朱元璋的嘴里钻进去,从耳朵里钻出来,从眼睛里钻进去,从鼻子里钻出来……如此再三,蜈蚣把朱元璋的七窍钻了个遍,之后,又从容地钻进草丛里,不见了。

朱元璋又睡了一会儿才醒过来。大家都吓坏了,以为朱元璋必死无疑。可是,朱元璋却什么事没有。大家问他有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朱元璋说,这一觉睡得,真是舒服极了。同伴们心中个个忐忑,却又心照不宣,都担心他会因此死掉。可是,这样的事情,一直不曾发生。他的同伴们回到家里,将这件奇异的事告知父母。有个明白的家长听了,沉思良久,才悄悄地跟家人说,如果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朱元璋就是“七窍全通”了,这是典型的真龙天子啊,可是,他是一个放牛娃,哪有能当皇帝的样子呢?这个家长一再叮嘱家里人,让他们不要向外人说,他的理由是“天机不可泄漏”,他说,要是说出去,泄露了天机,他家是会遭到报应的。

从此以后,这个孩子的家长,对朱元璋另眼相看,恭敬有加,他不再拿朱元璋当孩子来对待了。但他的话,还是在村子里传开了,越传越远了。想不到的是,后来,朱元璋果然当上了皇帝。而且,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

这个故事在我小时候的乡下是尽人皆知的。现在的孩子多半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因为,再没有人跟他们讲那么多故事,他们也没有听这些故事的欲望了。

现在的孩子也不像小时候的我那样,没有别的精神食粮,只好天天纠缠大人,要他们讲一些故事来听。现在的孩子比起我们小时候,虽然见多识广,却未必如我们,接受到足够的传统文化熏陶。不用说,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基,虽然它有很大的局限,却是万万不能丢弃的。科技发达了,社会进步了,人们富裕了,传统文化却奇怪地,不再浸润孩子们的童心了。这种短暂的文化迷失现象,当然是很不正常的。对外来文化接受得太多,对自己的文化,却又继承得太少,我们的思想观念和为人处事,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了,那么,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就不是意外的事情。

好在,这些都是暂时的,也应该是暂时的。

 

 

 

蚂蚁

 

只要是有泥土的地方,蚂蚁的身影就是无处不在的。你没有看见蚂蚁,只是因为你未留意它们的存在。但是,蚂蚁只在比较干燥的地方挖掘地洞,这样的洞,住起来舒适,也比较坚固。

小时候,我并不怎么喜欢蚂蚁。这是有原因的。

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跟泥土打交道是经常的事情。坐在地上或石头上,我往往被蚂蚁咬。它是把我当成食物来看待了。即使我不曾坐着,但只要在一个地方呆久了,蚂蚁也会爬到身上来,令人讨厌。蚂蚁咬过的地方,先是针扎一样地,疼那么一下,这没什么,不在乎也无所谓,可是,被蚂蚁咬过的地方,会长久地发痒,有时候,这种痒会持续好几天,让人很不舒服。

蚂蚁洞比较多的土地,庄稼会因根部过于空虚而枯死,或者,蚂蚁索性吃起了庄稼的根来,它这么做,就是有害的了。即使蚂蚁不吃庄稼的根,地里的水分散失得也要格外快一些,对庄稼成长是没什么好处的。因此,只要见了蚂蚁洞,如果有时间,我就挖开它的洞来,尽量捣毁它。我挖开时看见的,常常是蚂蚁们乱成一团的样子。它们都在急急忙忙地,抢救它们的卵呢。蚂蚁卵是乳白色的,跟大米差不多,只是略微小了些。

蚂蚁把窝做在了泥土里,它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下面。蚂蚁那么小,又那么勤勤恳恳,那么齐心协力,不用说,它们所象征的,应该是这个社会最底层的民众。

你认为蚂蚁的窝很简单,那就错了。要是设法挖开它,你就会发现,洞里面的构造,曲曲折折,却又相互连通,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复杂得你简直无法弄明白。这是为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它们可不是刻意要弄得那么复杂的,是它们的“人口”太多了。一个蚂蚁的“部落”,少则数百、成千,多则上万,甚至数十万,你永远无法把它们的“人口”统计出来,更不用说统计得精确了。一个这么庞大的家族,居然分工明确,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真是不简单。

在荒野或田野,在大路边,地上如果有一个小小的洞口,多半是蚂蚁住在里面。它们不用隐藏自己。在山林里,蚂蚁或许住朽木的里面,这么一来,它们连造房子时间也省略了。蚂蚁在裂开的木材的缝隙里爬进爬出,又匆匆忙忙地,到那么大的林子里,找一点吃的。它们中间,没有一个是打算偷懒的。一小片树叶,一枚细小的浆果,一只昆虫的尸体,对蚂蚁来说,都太大了。我常常看见蚂蚁用它弱小的身子,搬运着比它们的身体大了很多倍的东西,它们无一不是竭尽全力的样子,真是替它们捏一汗呢。

蚂蚁的世界,理应是人类社会的蓝本,或曰典范。

多年前我读过一首诗,只记住了一句:“蚂蚁的大军又黑又亮”。我想,黑是当然,亮却未必。我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是因为,我觉得蚂蚁的身体并不亮,它的大军也不是亮的。当然,写了这首诗的诗人非要这么写,也无不可。我甚至觉得,这么写还不错。

我能够记住这一句诗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蚂蚁的大军”这么一种说法,当时我就觉得这样写很有意思,也很准确。蚂蚁是“大军”的时候虽然很少,但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它们一贯合作,也特别提倡团队协作精神,在一个那么大的集体里面,它们历来都是抛弃个人英雄主义的概模。但是,蚂蚁似乎没有头脑一般,前面的一只或几只蚂蚁朝着什么方向走,后面的蚂蚁似乎从来不思索,只管跟着前面的蚂蚁匆匆忙忙在走着。至于前面有什么,是什么样的机遇和命运在等待着它们,它们好像并不在乎。蚂蚁们大约都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可是,生活不是这样的。生活里遇到的通常是,车虽到了山前,路却没有了。所以,没有长远的眼光和打算,是不行的。

我喜欢观察蚂蚁。这样的一支大军,往往走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不得不浩浩荡荡地,又折返回来,另找一条可以通过的道路。我因此认为,蚂蚁目光短浅。它们就像普通人一样,只顾眼前利益,很少高瞻远瞩。它们为自己不假思索的行为所付出的代价,不过是回过头来,再找一条路走就可以了。人不同,人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就不是回头那么简单的事了。

我通常看见的情况是,蚂蚁三三两两地,结伴而行。而且,一只蚂蚁发现了什么情况,就回过头来寻找它的同伴,它们张牙舞爪,交头接耳,似乎在告知对方,又好像在商量下一步的方案。可惜,它们具体说了什么,我没有办法弄明白。它们的声音太小了,我也听不见它们到底说了什么,做出的决定,又是什么。

人不能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家的遭遇、坎坷、经历、收获、心得,几乎是一样的,并无什么大的不同。这是安全却保守的办法,这样的人生虽不能说没有意义,但大家都这样做,就只有团队而没有个人了。在一个社会里面,个体的缺失不是小事,而是大得不能更大的事情。

我提倡少数人结伴而行的做法。因为这样做是积极而又恰当的,相对说来,也比较安全。更主要的是,普通人也是能够做到的。在大家的注意力之外,另外开辟一条道路,取得别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不是更好吗?

个别蚂蚁,独自行走于江湖。它前途未知,命运未卜。但是,展现在它面前的,一直都是全新的世界。它要是找到一个理想的去处,也不是为了自己独自占有。它一旦找到了,就立刻回过头来告诉大家,并带领蚂蚁的大军一同前往。这一只蚂蚁所有的奔波也许都是徒劳的,这一只蚂蚁所有的努力也许都是失败的,这一只蚂蚁去了,也许,就永远地,回不来了,但它至少提供了经验教训,使别的蚂蚁有了一个参照,它可以让它们明白:什么地方是不能去的、去不了的。能够让蚂蚁的大军少走弯路,正是这一只蚂蚁存在的意义之所在。

在一个社会里面,要有浩浩荡荡的团队,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大家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利益取向;还要有三三两两的小集体,他们游走在大家之外,若即若离,他们要给我们寻找新的目标,新的道路;更得有一个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并凸显出来,他们是这个社会的精英阶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很可能是失败的,但是,只要有一个或几个人是成功的,就完全有可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他们成功与否,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敬。

这样的人生,是没有遗憾的、积极进取的人生。

这样的时代,才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原载《四川文学》2010年5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