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起源地

标签:
嫦娥奔月起源地中秋节发源地南阳民俗文化 |

神话传说不是瞎话,也不是传奇故事。而是源自一个有根有秧真实的故事。通过人们口口相传——添油加醋、浮想联翩。通过二千年的代代传承——也就传到了天上——形成了神话。这也是神话传说的原理。
很久很久以前,嫦娥与后羿家住伏牛山南麓的分水岭下一个小山村里,辛勤劳作,夫妻恩爱,幸福美满。有一天嫦娥家的一头大黑牛丢失了,夫妻二人惊慌失措的出门寻找。恰巧此时一颗巨大的黑铁陨石以软着陆的形式坠落在这个小山沟里,由此震惊了周边的乡亲们。此后,人们再也没有见到嫦娥与后羿,乡亲们议论纷纷,捕风捉影,认为嫦娥奔月了,后羿射日去了,大黑牛变成了神牛,因为思亲心切又回来了!从此口口相传,演绎出一个动人的传说。通过代代流传,传向了天南海北,各地也就出现了“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不同版本的神话传说。
关于嫦娥的神话在南阳流传广泛,版本也较多。 例如“嫦娥奔月”、“嫦娥下凡”、“后羿射日”、“玉兔捣药”、“羿喉中箭”等。汉代南阳人张衡在其天文著作《灵宪》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又“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像兔”。由于古人对星辰的崇拜,便把“嫦娥奔月”附会在一起变成美丽的神话故事,汉代南阳人又根据这个神话创作了一幅幅生动的汉画像石“嫦娥奔月”。在南阳汉画像石中不仅有着“嫦娥奔月”、蟾蜍、玉兔的形象
,而且出现大量关于三足乌、阳乌及后羿射日等天文图象,如此看来,张衡在其天文著作《灵宪》记载与南阳汉画像石所表现的“嫦娥奔月”是应合的,印证“嫦娥奔月”神话传说与地处中原之中原的南阳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南阳是“嫦娥奔月”神话起源地,也是中秋节的发源地,2008年,“嫦娥奔月神话”被列入南阳市首批非物质文遗产。
据重庆出版社2006年《山海经》“中山经·南阳明刻本插图”描述:南阳的地理方位大体在今日的河南境内的南阳地区,以及环绕南阳地区北面和东面的伏牛山。据传,伏牛山原本为嫦娥耕地的一头神牛。因逃避王母娘娘捉拿,逃到人间钻入地下变成了伏牛山山脉。当地流传的嫦娥、后羿射日故事,都十分同情嫦娥的遭遇。”另据海燕出版社1997年《民间神话》所载“嫦娥与神牛”:“嫦娥的家在河南西部,她去月宫前,有一位神人把她养的一头黑牛带进了天宫……。”无独有偶,位于河南西部、伏牛山南麓的南召县至今仍流传着这个生活气息很浓的神话。
《明嘉靖南阳府志》“南召县祀典”:铁牛庙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其地有铁类牛头角。另据清乾隆《南召县志》记载:“庙外有铁牛角,出土数寸,其下愈挖愈粗,俗传头在河南,尾在陕西,中八百里,俱为伏牛山。”《南阳民族宗教志》记载,铁牛庙始建于东汉时期。由此说明,这块巨大的“铁牛陨石”坠落,以及这个动人的神话传说,起码发生在汉代以前。
根据史料记载、神话传说及有关专家考证,位于伏牛山南麓铁牛庙的“铁牛角”实际是一块巨大的陨石。通过考察其陨落环境、地质勘探,搜寻其散落碎块、剖析其内部结构,推测这个隐藏在古鸦路河道的“铁牛”应该是一块近百吨的铁陨石,而且是以“软着陆”的形式坠落。
在浩如烟海的神话传说中, 嫦娥奔月是一个内涵丰富、美丽动人、象征团圆的神话故事,并由此衍生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南北朝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荆楚故地还传承着八月丰年祭——秋社的习俗:秋分以牲祠社,其供帐盛于仲秋之月……
。北宋时期,在南阳邓州任知州的范仲淹曾有《中元夜百花洲作》: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仲秋先赏月……。由此可见古时南阳仲秋之盛。
时至今日,每年的正月十五开始,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铁牛庙会在南召县皇后乡铁牛庙举办,充满山村风味的搭台唱戏、民俗表演、物资交流,吸引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这是春耕即将开始、村民思念月中嫦娥,祭拜嫦娥家的神牛而举办的庙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