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韩寒最新博客修改下病句

(2012-02-07 00:06:31)
标签:

韩寒

方舟子

杂谈

分类: 边走边想

韩寒和方舟子近日的口水仗本人不是太感兴趣,但韩寒最新的博文让我到很别扭、很拗口,也许方舟子的杀伤力太大,导致韩寒写文章有了太多顾忌,反而读起来不像他本人风格了。

 

比如韩寒博文开头的这么一句:一直到今天尽量希望保持文章的质量的写作。。。。。

 

这一句就是明显的病句,读起来很不通顺,鄙人认为应该这样改:至今希望尽量保持写作的质量。

 

或者:一直到今天希望尽量保持文章的质量。

 

 

对于韩寒是否代笔,鄙人不能轻易下结论。但笔者建议韩寒应该反思一下,为何贾平凹、莫言这些著名的作家没有任何人质疑他们的文章有人代笔?为何?

 

因为,对于一个真正的有才华的作家来说,他的一言一行都证明了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贾平凹可不仅仅有三重门,他有大量的作品,小说、散文等等,即便他给女儿出嫁的祝词也是相当的经典和文采,网络上备受推崇。这就叫“出口成章”。所以,对于贾平凹来说,几乎从来没有人想过要质疑他是否代笔。这样的作家没法让人质疑。

 

因此,鄙人认为韩寒是一个有才华的青年,不论他的三重门是否有人代笔,但就韩寒寥寥无几的几篇作品来说,韩寒距离一个真正的作家还有一段距离。

 

就我本人来说,中国当代文学界能留下让人惦记的文学作品太少,建国以来,真正经典的可以拿到世界推广的小说也就《白鹿原》、《尘埃落定》、《最后一个匈奴》等寥寥几篇以外,其他作品实在不值一读。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的青少年如果不是为了考试和文史研究,仅仅是为了增加文学的奖赏力,大可不必将太多精力放在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上,多读世界第一流的精品,因为人生苦短,大家现在时间都有限,要将有限的时间花在最有阅读价值的作品之上。

 

当然,韩寒的《三重门》我没读过,只是偶尔零星的阅读过他的一些博客,有些观点还是赞同他的【除了他最近的韩三篇】,但这些和文学性无关,所以,无法评价他是否有代笔。

 

 

附录韩寒博客原文:

 

这一代人 (2012年版)

(2012-02-06 07:13:32)

标签:

杂谈

昨天开始,我在家中翻看我以前的博客,从2006年开始,我从有一笔没一笔,写写赛车写写养狗,一直到今天尽量希望保持文章的质量的写作(前十篇不算⋯⋯)。就在两个月之前,我还在说不光光要杀戮权贵,还要杀戮人民,我唯独忘记了还需要杀戮的,那就是自己。杀戮是一个严重的词语,而且一般不用在个体身上。但是有的时候,自己并不是只有一个。一个不杀戮自己的人是危险的,哪怕被迫无奈戳了自己一下,也要报复,比如1962年⋯⋯接着1966年⋯⋯接着三七开了⋯⋯接着老时代过去了。
        
      在等到开学后,我将要去母校开始我的演讲,我想我已经找到了主题,那就是再有7个月,我便30周岁了。我要告诉我的少年校友,在这一万五千多天里,我犯下的各种错误和反思。因为我一直不相信成功学,所以我讨厌在机场书店的小电视屏里看人家演讲自己怎么成功的。成功之道有很多未必能展开的东西,而且你也不能将自己的狗屎运赠送给受众,所以看着他人的成功往往无助于自己的成功,但是听着他人的失败也许能避免自己的失败。

      翻看自己的博客,其实到2011年,我常常陷入到一种苦闷之中,就是不知道该写什么好,因为我是一个不愿意重复的人,好在汉字足够多,否则我早就厌烦了。刚才我翻回到了2008年,那个年份就像在眼前。2008年,有雪灾,家乐福,地震,奥运会,三鹿。而在2008年的2月5日,也就是四年前的今天,我写了一篇文章《这一代人》,很多人也许未必注意到这篇文章。但其实是从这篇文章,我开始了自己真正的杂文旅程。

        
      所以这个夜晚,我又开始想起这个题目。我出道的时候叛逆,反抗师长,离开上海,来到北京,就因为不知道听谁说过,搞文化就要去北京。那个时候的北京还没有5环,后海还没有一家酒吧,我站在望京一所板房二十多楼的窗前,所有朋友都还在学校,成年人又都在使用icq和oicq,我举目无友,孤独的像只马桶搋子。摊开电脑又写不出一个字,因为我的生活累积用完了。四年后,我唯独学会了怎么把车开好,回到上海,找到高中时候追求的姑娘,不多久,我的同学们都大学毕业了,我们也又分手了。曾经有朋友问我,为什么2006年以前的报纸他看不下去,但到了06年以后就好多了,我回答他说,因为这一代人毕业了,开始进媒体工作了。遗憾的是,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的朋友不喜欢看报纸,那时候的气氛更好,报纸自然更好看,也顺手启蒙了我。

      我觉得用十年来形容一代还是有些窄,我以前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从来不觉得一代人和一代人之间能有什么明显的分野,你说我出生自1989年和出生自1991年能有什么大区别,无非前者万一是在某一天生日的话比较敏感,如果混论坛的话难以获得祝福。但就是这模糊的一代人,70尾,整个80后,90头,我充满着希望。他们出生在洗脑教育的时代,却没有摊上人与人之间揪斗的年代,教材只洗了他们最不记事的那部分大脑,而且由于洗脑内容实在枯燥,引发逆反,同时互联网和西方产品出现,他们会有更深的被欺骗感。由于找不到实际的行骗者,他们也暂时没法报仇,他们现在虽然都在社会里不上不下的地方挣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只限勾心斗角,但都更加努力,因为社会剧变的带来的暴富机会他们都没赶上。在我少年去北京的时候,我一直不屑于和我的同龄人交往,交了几个前辈朋友,虽然人都不错,但现在发现我身边的朋友还都是这一代人。所以我相信这一代人可以见证很多东西,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头皮屑。

      我很期待这一代人各自拥有了更多权力以后的社会变化。权力改变权力。政府拥有公权力,但其实每一个个体的话语权,具体人权,能力,社会影响力,甚至苍白无力,都能汇聚成权力。足够多后者,就能够改变公权力。但改变公权力并不是目的,束缚公权力才是。这也是我年前第一篇文章中有一点没有说好的地方。没有压力,何来动力。我们目力所及的某些进步也只是因为科技在进步。到最后,依然只有权力才能改变权力。还是那句话,由什么东西组成的,往往就是个什么东西。所以我很好奇这一代人能组成一个什么东西。当然这不像中国人所钟爱的刷卡就能提现货那么直接,但是我觉得这个国家最光明的转机也许就在这一代人身上。这是我四年以后重新写这个标题。在2008年的时候,那篇虽然写的不错,不过为了拍马屁,我拼命埋汰以前那几代,还居然说这一代人中的笨蛋和王八蛋还没有浮现。以后每四年写一次吧,献给同年代的朋友和若隐若现的王八蛋们。

      只是,25号又要还贷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