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人缺乏审丑能力

(2010-10-09 14:22:46)
标签:

巴金

汶川

鲁迅

王兆山

余秋雨

审美能力

《忏悔录》

《红楼梦》

杂谈

分类: 边走边想
审美与审丑
  
  美与丑是相对的,没有美则没有丑,没有丑则没有美。
  
  人们热衷于审美,毕竟美是个好东西,人人喜闻乐见,所以审美能力的提高成为很多人的追求。素质教育盛行,孩子们被送进各种各样的提高审美的培训班——琴棋书画、舞蹈音乐;红学迷们几十年如一日的陶醉在《红楼梦》的艺术审美中;陶冶心灵、接受美的熏陶成为很多人业余爱好的主要内容……
  
  在很多人热衷追求审美能力的提高同时,却忽视了审丑能力的提高。其实,审美能力的提高恰恰是来自审丑能力。我们喜欢美轮美奂、美妙、美好、美丽的东西,这种感觉固然很美,但是我们首先先得弄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我们先得区别美和丑,区别真美和假美。
  
  因此,审丑能力的提高才是审美能力的前提和关键!
  
  但绝大多数的人不喜欢丑,也顺带忽视了训练自己的审丑能力。喜欢音乐者,往往整天热衷于听歌,而疏忽了看乐评;喜欢文学者,往往整天沉醉在那些美妙灿烂的华章内,却冷落以审丑为主要特点的书评;喜欢红学者,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发掘《红楼梦》的美妙之处,却几乎看不到一篇文章是对《红楼梦》的美中找茬;文艺爱好者们热衷于对自己心爱作品的锦上添花的溢美之词,却少有找茬审丑的冷词冷语。
  
  这种为了审美而审美,缺乏审丑的审美,导致很多人的审美能力不高,使得无论是社会还是文艺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真善美稀罕而假丑恶泛滥。娇柔做作的美丽文风因此流行,假大空的“伪人”被误当作“伟人”崇拜,电视、报纸、网络到处是一片假话、空话、套话……
  
  这些都是人们忽视了审丑,审丑被误当作丑,不被允许审丑导致。
  
  人们很容易将找茬当作一个别有用心的词汇,但事实上找茬就是审丑,找茬就是一种最好的锻炼提高审美能力的基础。鲁迅就很喜欢找茬,也是一个找茬高手,他写《纪念刘和珍君》找出了专制的茬,如审讯罪犯一样审出了专制的丑恶;他写《孔乙己》、《药》、《阿q正传》是对博大精深的五千年灿烂文化找茬,让人们看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应该继承的精华、什么是应该摒弃的糟粕。
  
  但可惜的是,鲁迅这样的喜欢找茬、敢于找茬的文人太少,导致当代中国人审丑能力的普遍弱化,也就造成审美能力的低下,使得假丑恶被误认为真善美,而真善美则被当作假丑恶,或美丑不分混淆一谈。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前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居然有某作协副主席写出了一首《鬼诗》,而这样的诗歌居然被某省级大报堂而皇之的刊登,让人不禁惊讶编辑和作者如此低下的审美能力!
  
  剧作家曹禺也曾经是一个审丑的高手,他的著名话剧《雷雨》是一部审丑大作,将社会和人性深处最丑恶的东西展现在人们眼前。但可惜的是,1949年后的曹禺进入一个创作枯寂的时期,曹禺自从《雷雨》之后不再有任何有影响力的作品。与曹禺类似还有郭沫若、巴金、艾青、丁玲等一大批曾经闻名遐迩的文坛巨匠,无一例外的是,1949年后他们都不再有力作出现。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巴金和郭沫若。郭沫若的后半生从曾经的审丑斗士蜕变为一个“审美高手”,极其善于将丑恶审为美丽。巴金相比而言还是幸运的,巴金早年因《家春秋》而著名,这是巴金最值得荣耀的事;巴金的后半生同样有一件著作让其出名,这就是奉命之作——《孔老二的罪恶一生》,这成为使得巴金蒙羞的一件作品。但幸运的是巴金的晚年出了一本《随想录》,这是巴金对自己后半生的忏悔,是巴金对自己的审丑,但这样的自我审丑却使得《随想录》登临了一个思想的高度,使得巴金的人生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一个文人不再有审丑基本能力,或者故意将历史的假丑恶矫饰为真善美的时候,这样的文人的作品将成为一个时代最典型的“审丑标本”。历史小说《李自成》就是这样的作品,书中无视历史真实,将小农思想美化成革命思想,将轻视生命的杀戮和残暴美化成堂堂正义。这类作品已经背离基本历史事实,也背离了美和丑的基本评判原则——人性美,使得这件作品成为御用文人的御用之作的典范。文学是人学,是人类都有的学科,是一个人做人的最基本学养,人性才是人区别动物的最特征要素,因此,人性美才是文学美的本质标志!也因此,任何无视人性美的文艺作品都将是丑的作品!
  
  女人喜欢对自己的脸蛋审美,男人喜欢对自己大脑审美,所以,网络上女网友喜欢谈论美容和护肤,男网友则喜欢到处卖弄自己的思想。女人的审美离不开镜子,但男人的眼球才是比镜子最理性的审美工具,所以女人们总是以吊男人的眼球作为自己魅力的评判标准。
  
  人人都喜欢自我审美,不喜自我审丑。自我审美适度叫自信,过度为自恋,但自信和自恋的尺度很难把握,所以这世间真正的自信很少,自恋、自大却比比皆是。
  
  自信和自恋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常常自我审丑”,这种审丑叫“反省”,也叫“自省”。当一个人自信的同时从不自省,这人就自恋、自高自大;当一个人自信的同时常常自省,我们就称这个人不卑不亢,是真正的自信。显然,自信包括不卑不亢,只有“不卑”没有“不亢”,不能算自信,而自省可以避免一个人不会过于亢奋。反省是自我审丑,省的读音和醒同音,可见不能自我审丑者必然与醒悟无缘!
  
  一个人的成长伴随着自我审美和自我审丑这两种心灵体验。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常常偏向于“自我审美”,我很不错,我很年轻,我很强壮,我做的事情大多数是正确的,我很少做错事。因为他还年轻,因为他经历的好少,因为他做的事情本来就很少,所以错事也不多。但他渐渐年长时,经历的渐渐多了,做的好事坏事错事都多了,于是,慢慢的便学会了“自我审丑”,我们将这叫做反省和忏悔。一个人学会忏悔后才真正标志他走向了成熟,这种成熟不是肉体的生理成熟,而是思想深处的成熟。
  
  伟大的思想家卢梭的《忏悔录》流芳百世,但《忏悔录》却是卢梭的自我审丑、自我揭短的自传。在书中,卢梭对自己早年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无尽的揭露,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了卢梭的声誉,相反却造就他人格的完整和伟大。因为,这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完美无缺的人和事,人们也就原谅了残缺的美,却无法容易虚假的完美!但如卢梭这样敢于自我审丑,反而恰恰能使得读者看到了他的真实和真诚。显然,真实和真诚才是真正的美,而这种美却因自我审丑而彰显、而存在!
  
  当一个社会不太欢迎审丑,不太容许审丑,那么,这个社会尽管会表面一片歌舞升平的美,但这个社会却可能会越来越丑。最近轰动的《大迁徙》就是这样的一部审丑作品,作者差点因这种审丑将自己给审进了班房,也审出了一群丑类的丑态百出!
  
  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善于审丑的社会,百姓审,民意审,舆论审,媒体审,处处审,最终使得丑恶无所遁形,无所遁形的丑恶被审判、被审查后,剩下的才是美,社会才会越来越美!
  
  人的成熟是学会自我审丑开始,民族的成熟是学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审丑开始,社会的成熟也是学会自我审丑。封建社会,皇帝是最美的,是不允许被审丑的。只有民主法制的社会,审丑才被法制的形式所保障,法律保障了制度对自己的反省能力,制度才有了改正、纠正缺陷的能力!
  
  每一个真正热爱美的人,都应该学会常常自我审丑,因审丑才能获得审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