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的故事

标签:
国庆60年鸟瞰人生往日如风百姓生活大连小人书的回忆杂谈 |
分类: 甘井子 |
现在对小朋友来说,小人书肯定不是他们的最爱,吸引他们眼球的东东太多了。
我辈人对小人书来讲,可是奢侈品,珍贵的很啊?
我对小人书的情结很深邃,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记得我1987年9月,当我踏上回归大连的路途,我还念叨千不该万不该把三四十本小人书送人了。
时年,儿子8岁,刚兴起“变形金刚”,太昂贵了,也就用朋友送的魔方来糊弄儿子的情趣。有一天,也就是在儿子刚进幼儿园的时候,我“非法”“没收”了学生一本小人书,可能是“大西洋底的来人”吧,儿子看了两眼,也不知看没看懂其中的况味,就喜欢上了,以后就嚷嚷我给他买小人书,当时小人书的价格很便宜,我也能承受的起,放假的时候逛书店,我就经常给他买几本,主要是“童话系列”,当然“打仗”的战斗片必不可少。
临走的时候,我的一趟房,即是邻居又是同事还是朋友的哥们一宿都没睡,怎么说也是将近20年的情谊啊!
我妻子和我这些哥们的家属都是莫逆之交,她们的眼睛都哭红了,这边祝福我们荣归故里,这边依依不舍相惜。刘根的妻子小胡送来一个新式暖水瓶,月楼的爱人小蔡送来一大包时令水果,小曹、梁敏、张淑范、林志满都来了,激动的我不知怎么感激,把家里的东西全分了,说你都不信,什么水缸、纱窗、暖气包、自行车、煤气盘都送人了。看到刘根的儿子老虎,这是我儿子的“同党”,我忘乎所以,把儿子珍藏一箱子准备带回大连的小人书,也没打招呼就自作主张地送给了老虎,为此我儿子还挤出几滴眼泪,有三四十本呢。
从此以后,我儿子就没有再积攒过小人书。
可我还有回忆。
上个世纪的1960年,我11岁,要上小学4年级了。
暑假的一天,我们上海洗澡回来,跑到甘井子体育场踢球,途径新华书店,就在消防队旁边,进去瞅了两眼。小人书太多了,打仗的神话的古典的目不暇接,看书的小孩也多,我爱不释手地翻阅着。小哥们国子悄悄地跟我说,咱拿几本吧?我二话没说点了点头,因为是光着膀子进去的,就偷了一本卷在汗衫里。
谁也没发现,跑到百货公司附近,心还扑腾扑腾地跳,其实我感觉第一次偷东西是后怕。到家里看到的是《三国演义》“辕门射戟”,那时候字认的不多,我记得很清楚,是借同学字典查的那个“辕”和“戟”,还高兴地喊着,“辕”字我蒙对了。
知不知道偷东西犯法,当然知道,自己揣摩好像偷书的罪过能轻点似的。
后来,又去“偷”了一次,(这个引号很沉重啊!)不幸的事发生了,小民子被抓住了,让人家狠狠地揍了一顿不说,还送到学校,把我们这群哥们吓彪了,不知是民子“坚强不屈”还是老师手下留情,我们这一伙谁都没事,有十几个小哥们呢?后来民子没考上初中,也不知跟这事有没有关系。
从此再也没“偷”过几次东西,这个你不信我信,天地良心吗?但我对小人书的痴情不改,情愫更深。
后来经过努力,我的小人书逐渐增多,而且全是精品,我懂行情啊。
告诉你怎么买来的吧,反正是没花过家里一分钱,全是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我软磨硬泡把二舅原来积攒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要来了,可惜不全,只有十几本,在书店“偷”了两本。1962年春节,我到“五二三厂”找我的哥哥,叫云昌,大名叫金玉昌,云昌大哥给我5元钱,那可是大票子啊!我受宠若惊,回来给了我母亲,我妈还掉泪了,破例给了我1元钱,我就用这1元钱又买了七八本小人书。
再后来,春天去六旅割青草卖给3355部队马棚,一次能挣一毛多呢?肯定能买一本小人书。还到过大化海边、石矿、老甘井子拣过废铁,有时候能卖五六毛,不过跟永生俩把卖过的废铁扔在大门边上,又偷偷的“拽”了出来,再卖一次,但后来人家把大门堵严实了,就是想“偷”也“偷”不成了。
还有,春节的“压腰钱”,二舅两毛,老爷五毛,到1962年暑假,我绝对是暴发户,我有六七十本小人书了。
1962年的夏天,我们几个小哥们更是胆大妄为,竟然做起了“买卖”。
谁起的头忘了,可能是“天记号”的长孙全喜也不知是国子,戳弄我们去百货公司门口“摆地摊”,当年不叫这个名字,好像是叫到“自由市场”投机倒把什么的。
用一块大篷布,把小人书摆在上面,看一本一分钱,别说,一天下来怎么也能挣好几毛钱,还不用交税,再说咱那时也不懂纳税人的义务啊!不过,事情也不太麻利,第一天就丢了两本小人书,真应了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的天理。
还有一次记忆犹新。有一个“民工”模样的人,那时候叫什么“民工”?好像是建筑工地的力工吧,在我这看了好几本小人书,一分钱也不给,我就说:“大叔,看书得给钱啊。”你猜他说什么:“老子看你的破书还给钱,美死你了!”我们几个小哥们不依不饶,又是哀求又是拉拽,没想到他还急了,(大连话四声)挥起拳头还要打我们,就在这“紧急当口”,“天兵天将”下凡了,在我们这也是看小人书的一个大哥(其实这位大哥跟那个无赖岁数相仿)一拳头打去,把那小子砸彪了,老老实实地交了三分钱灰溜溜地跑了。我们仰慕着这位尊敬的大哥,发现他只有一只胳膊,听邻居说,他是大化碱厂的工人,从此以后我对大化更是肃然起敬,对残疾人更是分外怜悯。
上了中学以后,看小说的劲头猛了,小人书都让我放到我家吊铺上了。
1968年到大山里插队后,想拿到农村看看,怎么也找不到了,可能是母亲当作引火纸点炉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