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中国古车博物馆
2017年9月9日上午,我们游览完淄博临淄区管仲纪念馆后,直接开车来到了淄博中国古车博物馆继续游览,到达时间是12:10左右。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坐落在淄博市淄河东岸的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村北的后李文化遗址上,是当代中国首家最系统、最完整、以车马遗址与文物陈列融为一体的博物馆,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馆内容集中国古车研究成果之大成,充分展示了中国车乘的悠久历史和造车技术在世界车辆发展史上的领先地位。
游人来到中国古车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南面高大的青石牌坊横额上镌刻的四个魏书大字“万乘一览”。这是对中国古车博物馆最精辟的概括,波澜壮阔的中国古车发展历史在这里展开了绚烂画卷。牌坊的左额是“车萃”,右额为“马魂”,篆书古朴、苍劲,其含意在于揭示古车内容之广,展藏之多,展品之精。“轮运三代鼎五霸胜业,辐集九州聚七雄精英”的楹联,不仅表明了齐制车乘时间之悠久,工艺吸收空间之广大,还含有车乘发展与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密切相关之意。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包括春秋殉马车展厅和中国古车陈列展厅两部分。后李春秋殉车马是由于1990年修建青银高速时发现的,其规模之大、配套之齐全、马饰之精美,为当代中国之冠,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4年9月9日,开辟建为中国古车博物馆。由于殉车马展厅内外正在进行保护修建,我们去的时候正好不对外开放,因此仅看到高速公路和殉车马的保护棚。
以下照片来源于网络,是淄博中国古车博物馆殉车马展厅内的场景,挺壮观!

位于济青高速公路路基底部的春秋殉车马展厅,以原地原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中国古车博物馆特色的重要展示部位。展厅跨度15米,车马坑南北排列两排。一号坑全长32米,宽5米,殉车10辆,马32匹,其中6辆车每车4匹马驾挽,4辆车每车2匹马驾挽。原车木已经腐朽,在黄土中留下了车的痕迹,车上的铜饰件仍在原部位放置完好。经过考古工作者认真细致的工作,剥剔出车的原形,使每辆车裸露出地面,供人参观。从车的大小形式分析,车分为两类,小型车是战车,大型的为运东西的辎重车。马骨架保存十分完好,特别是马头、马颈上的装饰品尤为精美,而且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海贝,呈柿蒂状排列,由纺织物连续,称作贝络;二是小铜珠边成串饰;三是铜泡和铜珠。二号坑南端与一号坑齐,长8米,宽3米,有车3辆,马6匹。葬式与一号坑不同之处在于车马分葬,车在下、马在上,所以游人只能看到马骨。




车、马是我国古代陆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制车是一个集大成的手工业部门,中国古车以其优异的性能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骑乘所用马具中极为重要的构件——马镫,也是中国首先发明的。在这方面,中国曾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淄博中国古车博物馆内院落的场景,绿化得还不错。院内13米高的白色巨柱上,顶端斜置一车轮造型,柱上镌刻着张爱萍将军的手书“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这便是古车博物馆的标志(馆徽)。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内的古车陈列展厅内,陈列着后李车马坑出土的各类车和临淄地区出土的古代车的复原车,直至全国出土的各类古代车复原车。





古车陈列馆分三个展厅,以时代先后顺序,通过实物、模型、古车复原、图片和文字,展示了车的产生、发展、技术改进的历程及车马在战争、交通、运输、生产、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下幅照片大厅内的场景。
田忌赛马场就在中国古车博物馆旁边,不知是不是原址?
大约13:00左右,我们游览结束,直接开车前往淄博临淄区东周殉马坑继续游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