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霞光彩虹71
霞光彩虹7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6,338
  • 关注人气:1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浚县大伾山

(2015-07-15 19:52:00)
标签:

旅游

分类: 河南旅游

                             浚县大伾山

    2014年2月22日我们上午游玩完新乡比干庙后,直接开车90公里左右来到了浚县的大伾山景区。

     到达浚县时已过了中午12时,于是我们找了一家饭店吃饭。早就听说子馍是浚县的特色小吃,浚县的王氏洪忠子馍特别正中,做的子馍特别好吃,于是我们去了这家饭店,别看店面装修的不是特别豪华,做的子馍特别好吃。

浚县大伾山   

    子馍也叫做石子馍,因在鹅卵石上烘焙制成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子馍的做法是采用上等面粉,配上油、葱花等制成火烧,然后再加入肉丝放到烧得滚烫的鹅卵石上面炕熟,最后浇入鸡蛋烤熟即可。油酥咸香的火烧,配上丝丝嫩滑的鸡蛋和肉丝,吃上去外焦里嫩,那叫一个爽。

浚县大伾山
    子馍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在隋末唐初的时候,老百姓为了犒劳将士们从家里拿的肉食、鸡蛋送到军营,由于夜袭粮仓,这个火头军行军匆忙,没有带炊具,后来一个伙夫灵机一动,到黄河岸边捡起一堆鹅卵石,把鹅卵石烧热,鸡蛋裹到肉食里烧烤,这个工艺一直流传至今。

    吃完子馍后,我们开始游玩大伾山。因浚县城在正月里一直过庙会,大伾山又在浚县县城内,因此当天在大伾山景区门口的人特别多,都是逛庙会的。

浚县大伾山

     大伾山又称东山,在浚县县城黄河路的东侧,与浮丘山隔路相望。景区大门上方写有“伾山仙境”四个字。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进入景区大门后,首先看到进山的路旁有一块石头,上面写有“鬼才泥猴张”几个字。

浚县大伾山

    继续前行,来到了一个牌坊处。该牌坊叫恩荣坊,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神宗皇帝对“亚圣”孟子的后裔孟楠家“一门三进士”的最高奖赏。它原位于浚县县城西南30公里的卫贤村北大街,1997年,出于对文物保护的目的迁移至此。该牌坊高宽皆10米,原为上下两坊。下为四柱三间五楼式大坊,大坊之顶正脊中间原有三间四柱三楼式小坊,人称“牌坊摞牌坊”。可惜大牌坊上的小牌坊在破四旧时被推倒毁坏。

浚县大伾山
    石牌坊上精美的石刻雕像,很多头像均在文革中被人为损毁。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穿过牌坊就来到了一个广场上,广场对面的山体上写有“大伾山”三个字。

浚县大伾山
      从广场往南走就来到了一个院落,内有多个庙宇殿堂。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本人方向感差,在上述的庙宇旁有一个塔林。
浚县大伾山
      景区内的太平兴国寺。太平兴国寺的寺名是北宋皇帝赵光义以自己的年号“太平兴国”赐封的,该寺背倚山崖、坐西面东。高高台阶上的兴国寺山门,面阔三间,红漆木门,为清代建筑,据说是地藏殿改造的。过山门,即为弥勒殿。殿内弥勒佛正端坐于莲花宝座上,笑眯眯地迎接着众人。门口的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向世人传递着入世与出世的人生智慧。浚县大伾山
    匾额上写有“太平兴国寺”。

浚县大伾山
   山门内供奉着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以祈求风调雨顺。房内墙壁上还镶嵌有重修寺院的碑刻。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观音洞、“晴雨表”朝阳洞等。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大伾山上有洞穴8处,兴国寺内集中了两处——凿于民国初年的观音洞和明代的朝阳洞。朝阳洞位于观音洞的北边,因朝阳而得名,又名紫阳洞。朝阳洞是大伾山上最大的凿洞,券形顶,洞深4.1米,宽3.46米,高2.5米,洞内塑有三尊佛像及十八罗汉。据说,天将雨时,洞内四壁便会有水渗出,天将放晴时,洞内又先干,是天然的“晴雨表”。

浚县大伾山

     太平兴国寺是全国唯一一座以皇帝年号赐封的寺庙。北宋皇帝赵光义与太平兴国寺有何不解之缘,令他以自己的年号赐封这座古寺庙?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当年赵光义闯幽州,被敌兵追杀,赵光义身负重伤,逃到黄河岸边,却无舟渡河(当时黄河还未改道)。身负重伤的赵光义,前有滔滔黄河,后有敌兵追杀,可谓命悬一线。这时,兴国寺僧人冒着生命危险将其救回寺内,轮流照顾,每天替他上药治疗。在太平寺僧人的精心照料下,赵光义的伤势很快痊愈了。为送赵光义过河,僧人历尽周折找到在河上靠捕鱼为生的父女俩。深受战乱之苦的父女俩听说大宋元帅要渡河,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父女俩划着小船载元帅过河,由于水急,被金兵发现,金兵乱箭射向小船,老渔翁身中数箭,在他奄奄一息时,不忘叮嘱女儿一定将赵元帅送向对岸。渔姑忍着丧父之痛,划动双桨终于将赵光义送出虎口。后来,赵光义登基做了皇帝,当听到大伾山僧人呈报有寺无号时,他不忘当年救命之恩,就用自己的年号封该寺为太平兴国寺,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立碑《敕赐太平兴国寺记》,以示对这段经历的纪念。太平兴国寺自此著名。

浚县大伾山
     无生老母殿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文昌殿,供奉着文曲星,凡是想在各类考试中考出优异的成绩的人都会来此拜一下。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千手千眼殿,供奉着千手千眼观音,全部是有木质雕刻,雕工精湛。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兴国寺的北面是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元代以前名大还山寺。现存布局为"东西"、"南北''两条轴线,成十字形,殿宇20余间,总面积为2600余平方米。东西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藏经阁和大佛楼。山门5间,硬山顶,灰板瓦,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藏经阁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面阔5间,高约2丈,分两层,声伟壮观。

    藏经阁内有"千手千眼"观音像,高I丈3尺,左右各有六双手。最上层,两手托日月;第二层,左手持拐尺,右手握金印;第三层,两手合掌胸前;第四层,左持弓,右手拈箭;第五层,左手拿青杨枝,右手拿净水瓶;第六层,两手自然下垂。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穿过藏经阁,便是大佛楼。大佛楼是东西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凿于十六国后赵主石勒时期,是依天竺高僧佛图澄之言而凿。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疆域辖今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为十六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佛图澄借助石勒势力,大兴佛寺。大石佛俗称镇河将军。当时,古黄河流经大伾山之东,水患频仍,为害黎阳甚烈。“凿大石佛以镇河”,迎合了广大人民的宿愿,建大佛与乐山大佛的修凿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消除水灾的。古时建楼保护,因佛像高于楼,故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称,堪称奇观。大佛楼在元代末年被红巾军所烧。按1985年发现大佛楼院中地下的石柱推测,原阁面阔当为5间,进深约为10米。现今的大佛楼为明代正统十年(1445年)所建面阔三间、高7丈。内座大石佛,高8丈(实测22.7米)。该大佛是大伾山景区内最有看点的景观。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大佛阁旁的摩崖石刻。
浚县大伾山   

     龙洞,在丰泽庙内,庙门上方悬挂一木制匾额,上面写有“龙洞”二字。丰泽庙为先人拜谒龙洞所建,始建何时已无可考。

浚县大伾山

    丰泽庙内的石雕栏板内有三个天然洞穴,幽深难探。最大的洞口直径约一米,可容一人钻入,斜通往山顶的方向。中洞口径约有半米。下洞最小,洞口只有拇指般粗细。趴在洞口处向里张望,直觉寒气逼人。

浚县大伾山 

    龙洞旁的崖壁上有5条石雕滚龙,巧夺天工,生动传神,呼之欲出,惊之欲飞。其雕工之精美、细腻令人赞叹,表现出当时高超的雕刻艺术,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从石刻滚龙的爪子形状来看(一爪有四趾),有人判断应为宋代所雕。当地人认为,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抚摸龙洞与龙身就可以把福气带回去。他们说:“摸摸老龙洞,常年不生病;摸摸老龙鳞,事事都顺心;摸摸老龙头,日子不发愁……从头摸到尾,夫妻不吵嘴。”这些流传于民间的、难登大雅之堂的顺口溜,却是民间百姓最质朴最诚挚的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望。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洞口醒目处可以看到 鲁元翰再观龙穴的题字,旁边的几行小字已经漫漶不清。据《宋史》记载,鲁元翰时任卫州(今卫辉市)知州,与苏东坡素有交情。苏东坡有诗《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桃花忽成阴,荞麦秀已繁,闲门春昼永,唯有黄蜂喧。北宋元佑年间,新旧党争中,鲁元翰政治失意到达卫州后,再观大伾,寄情山水,在龙洞处题下了再观龙穴等文字,以抛官场烦恼。
    丰泽庙内碑刻盈屋,有关求雨灵验、重修龙祠(丰泽庙)的石刻竟达20处之多。旁边这块康显侯告碑,刻于宋代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此碑兼有宋、元两个朝代的碑体,此碑碑体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由汉代篆字、草体梵文、蒙古语三种文字形式表现。汉语篆书为康显侯告;草体梵文为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蒙语为大名路浚州达鲁花赤题。碑身分六层。第一、二层为宋朝徽宗时太师蔡京手书的敕文,三、四、五层为吏部批示和告印,敕文和批示文均为行书,第六层为楷书记文。敕文落款为政和八年闰九月八日,上覆尚书吏部之印金鉴,后有一竖排楷体字,字体虽然很小,但仍清晰可见太师鲁国公臣京免书。《宋史·蔡京传》载:蔡京大观元年(1107年)拜太师,政和二年(1112年)徙封鲁国。由此来看,此敕文为蔡京所书无疑。作为宋廷六贼之首的蔡京,弄权误国,留下了千古骂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书法气势豪健,自成一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碑身最下层的楷书记文详细记录了当时皇帝亲封龙洞之神为侯爵的缘由:政和八年(1118年),尚书郎徐公在浚州体察民情,时值大旱,徐公率部下到龙洞祈雨。当晚,即阴云密布,大降甘霖。这一年麦秀两歧,一禾四穗获得了大收成。于是,徐公上书皇帝为龙神请封。一向信奉道教的宋徽宗欣然准奏,封大伾龙洞之神为康显侯
浚县大伾山

      观音寺古称观音岩,位于大伾山北麓绝崖峭壁下,座南向北。
浚县大伾山

     山门两侧围墙上众多明清时期求子有应碑。洞前一两柱一门石枋,石鼓夹持,顶部两横枋,中间字板刻观音洞建于明万历四年十一月吉日。上枋略出头。抱联题道:百品莲台惟貯月,千年香像只依云。

浚县大伾山
    观音岩洞口上方石壁线刻观音坐像,薄衣冰襦,妙相庄严。右侧为元代刻像题记。
浚县大伾山

    大伾山兴国寺后方的崖壁上留下下一些弥足珍贵的摩崖石刻。在晚唐时期,由于战事频仍,人们渴望和平、安宁的愿望迫切。洪经纶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拜访了大石佛后留下的题记,是大伾山上保存最早的铭文。铭文为:“登于大伾,禹所经过,顶凸坤仪,根压洪河,天生忠良,济物弘多,山灵河神,俾环海戢戈。唐建中元年四月二十六日,敕魏博成德幽州等道、黜陟使谏议大夫。”表达了洪经纶愿刀枪入库、四海安定的良好心愿。由于该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然而,洪经纶误罢田悦兵,招致后来的兵变,从而被免职(据《旧唐书·洪经纶传》)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国运衰微的晚唐,要想安定和平,简直是痴人说梦。旁边一方《魏博将校勒功铭》,记载了唐朝历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李希烈叛乱事件,与洪经纶的题记仅仅相隔四年。文中记载:平叛胜利后,将士们在大伾山下洗兵刷马,效仿昔日“马援南征,建标于铜柱;窦宪北伐,勒石于燕然”。

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摩崖石刻在太平兴国寺后方崖壁上分布着,默默诉说着历史的跌宕起伏、风云变幻。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远方为大伾山绝顶——玉皇顶,海拔135米。玉皇顶旁是太极宫,太极宫乃大伾山之标志。浚县大伾山

     太极宫,高33米,三层,八面,每面宽2.5米,八面墙上按方位饰以八卦符号。故又称"八卦楼"。宫门为卷形,门额上刻“众妙之门”。楼内有梯可供攀登,底层塑吕洞宾像,中层为文昌帝君,上层为三清列真。八卦楼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每层皆有腰檐,各不相同。首层为菱角牙叠涩砖檐,二层则为仿木飞椽屋檐。屋顶飞檐翘角,气象万千。

浚县大伾山

八卦楼身后是万仙阁。始建于清代康熙十六年(1677),供奉道教诸仙。蓝琉璃硬山顶,两层带廊檐。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浚县大伾山
     伾山游玩了一下午,给我的感觉是山上的古庙宇和文物古迹众多,游玩结束后,我们直接开车回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