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房产营销噱头 |
分类: 房地产 |
继此次危机过后,房地产行业即将进入多元化发展模式,而教育地产正是继旅游地产、体育地产、休闲地产而外的又一房地产开发的经典模式,而越来越为业内和社会所认知,其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优势也越发明显。
其实教育地产并不是最近才有的概念,追溯根源已经存在十几年了,以往更多的是指“名校+名盘”的概念,成功主要体现在地产的营销上,并没有很深入的结合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仍属于学校与地产商为了各自利益而相互联姻的状况。
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不光是体现在全国范围内,即使在某一城市中也是如此,就拿北京为例,四环以内学校林立,而四环以外却教育资源匮乏;海淀、东城、西城、朝阳教育资源丰富,其他区县却相差甚远。这里边体现出来的不光是教育资源结构安排上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整个教育资源拓展能力严重欠缺。
而房地产商对于和教育资源的结合方式,却是五花八门的态势,最简单的是借项目周边名校宣传自己,还有就是把名校直接引入项目,在项目所划区域内由开发商出资兴建一所学校。可在这种环境下问题就多起来了,一是这所名校到底和这个项目的业主有没有关系?二是入学时间能不能写进合同,如果开不了学孩子能否有别的学校可上?三是象北京这种城市,很多区域的本地生源就学都困难,现在外地生源却因教育房产优势而抢夺日益珍贵的资源,引发的社会矛盾是否能平衡?四是面对外地精英人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不惜投入的心态下,交钱就让你入学的态势一旦形成,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教育腐败问题能否有效监控?这些问题不光需要地产界人士的关注,更该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购房者在采购教育房产中的几个问题:
1.八秆子打不着的学校怎么就成为该项目的宣传资源了?
明明这个楼盘属于北京石景山区,怎么就把海淀区的小学做为该项目重点教育资源来宣传了?一位业主把这个疑问提到了论坛中。他亲自去调查,那所小学公办部根本就不能接收该楼盘的孩子就学,同时其民办部每年招生都是需大于供,也就是花钱都未必进的去的状况。这样的宣传污染该由谁来监管?
2.说好引进的名校多年也未开学!
某位业主2002年时曾在北京大兴看过一个现房楼盘,当时说明有一所重点中学的分校会入驻该小区,且当时学校都已经建好了,看着那么漂亮的学校真是让他羡慕。但在过了2年后他再路过该楼盘时,却发现那所学校还未开学,教学楼的外墙漆都开始脱落了,他问了看门的大爷怎么回事,得到的答案却是那所学校没有足够的师资支持开学,整个小区的业主都为孩子上学乱套了。为此这位业主十分庆幸自己当时没花高价购买该楼盘房产。
3.买的教育地产的二手房却发现入不了学!
某位业主为了孩子能进入某片区域的好学校而购买了一套二手房,原因就在于该项目原先就宣传能入名校,中介也介绍该项目的教育优势,结果去学校报名后才知道该学校新近有个内部规定,只能接收在该小区落户超过3年的户籍学生,否则不收,让该业主大呼上当,但上了谁的当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4.买的房子可入一所好的小学却在周边找不到一所好的中学。
这或许不该是个问题,中国古时有“孟母三迁”的典故,但在现今中国迁居谈何容易,一是购房资金并不是小数目,周转起来负担不小;二是二套房贷政策导致迁居成本增加;三是大人工作、交通需求也不可不考虑;四是孩子总要适应新环境对成长并非不利。这一切看起来该是教育界该关注的问题,但教育地产项目既然是以引进教育为项目核心资源,自然就该为业主的未来考虑,总不能搬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说法吧,那做教育地产有何意义。
我个人感觉,以上提到的很多问题还不能含概教育地产中存在的全部问题,还需要教育界和地产界更多的交流和探讨,但地产人必须要明白的是,既然项目是打出教育地产的名号,就要懂得教育是一个国家百年规划大计,如果没人能很好的深入了解和理解教育的意义,就无法从更先进的理念上开发出优秀的教育地产项目,看看国外发达国家社区学校的发展历史,我们就要意识到一味追逐短期利益的效果,必将使教育地产沦为噱头,走向衰亡!
其实教育地产并不是最近才有的概念,追溯根源已经存在十几年了,以往更多的是指“名校+名盘”的概念,成功主要体现在地产的营销上,并没有很深入的结合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仍属于学校与地产商为了各自利益而相互联姻的状况。
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不光是体现在全国范围内,即使在某一城市中也是如此,就拿北京为例,四环以内学校林立,而四环以外却教育资源匮乏;海淀、东城、西城、朝阳教育资源丰富,其他区县却相差甚远。这里边体现出来的不光是教育资源结构安排上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整个教育资源拓展能力严重欠缺。
而房地产商对于和教育资源的结合方式,却是五花八门的态势,最简单的是借项目周边名校宣传自己,还有就是把名校直接引入项目,在项目所划区域内由开发商出资兴建一所学校。可在这种环境下问题就多起来了,一是这所名校到底和这个项目的业主有没有关系?二是入学时间能不能写进合同,如果开不了学孩子能否有别的学校可上?三是象北京这种城市,很多区域的本地生源就学都困难,现在外地生源却因教育房产优势而抢夺日益珍贵的资源,引发的社会矛盾是否能平衡?四是面对外地精英人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不惜投入的心态下,交钱就让你入学的态势一旦形成,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教育腐败问题能否有效监控?这些问题不光需要地产界人士的关注,更该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购房者在采购教育房产中的几个问题:
1.八秆子打不着的学校怎么就成为该项目的宣传资源了?
明明这个楼盘属于北京石景山区,怎么就把海淀区的小学做为该项目重点教育资源来宣传了?一位业主把这个疑问提到了论坛中。他亲自去调查,那所小学公办部根本就不能接收该楼盘的孩子就学,同时其民办部每年招生都是需大于供,也就是花钱都未必进的去的状况。这样的宣传污染该由谁来监管?
2.说好引进的名校多年也未开学!
某位业主2002年时曾在北京大兴看过一个现房楼盘,当时说明有一所重点中学的分校会入驻该小区,且当时学校都已经建好了,看着那么漂亮的学校真是让他羡慕。但在过了2年后他再路过该楼盘时,却发现那所学校还未开学,教学楼的外墙漆都开始脱落了,他问了看门的大爷怎么回事,得到的答案却是那所学校没有足够的师资支持开学,整个小区的业主都为孩子上学乱套了。为此这位业主十分庆幸自己当时没花高价购买该楼盘房产。
3.买的教育地产的二手房却发现入不了学!
某位业主为了孩子能进入某片区域的好学校而购买了一套二手房,原因就在于该项目原先就宣传能入名校,中介也介绍该项目的教育优势,结果去学校报名后才知道该学校新近有个内部规定,只能接收在该小区落户超过3年的户籍学生,否则不收,让该业主大呼上当,但上了谁的当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4.买的房子可入一所好的小学却在周边找不到一所好的中学。
这或许不该是个问题,中国古时有“孟母三迁”的典故,但在现今中国迁居谈何容易,一是购房资金并不是小数目,周转起来负担不小;二是二套房贷政策导致迁居成本增加;三是大人工作、交通需求也不可不考虑;四是孩子总要适应新环境对成长并非不利。这一切看起来该是教育界该关注的问题,但教育地产项目既然是以引进教育为项目核心资源,自然就该为业主的未来考虑,总不能搬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说法吧,那做教育地产有何意义。
我个人感觉,以上提到的很多问题还不能含概教育地产中存在的全部问题,还需要教育界和地产界更多的交流和探讨,但地产人必须要明白的是,既然项目是打出教育地产的名号,就要懂得教育是一个国家百年规划大计,如果没人能很好的深入了解和理解教育的意义,就无法从更先进的理念上开发出优秀的教育地产项目,看看国外发达国家社区学校的发展历史,我们就要意识到一味追逐短期利益的效果,必将使教育地产沦为噱头,走向衰亡!
后一篇:教育地产不该只是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