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忐忑,凸显救市的尴尬
(2008-10-30 08:29:14)
标签:
房产 |
作为首个出台房贷新政细则的银行,农业银行朝令夕改,改了的细则再次向社会公布。看过细则的,可能有这样一个体会,所谓细则还是太粗了。
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贷款需求,在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上按优惠条件给予积极支持,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0%;贷款最低执行利率调整为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0.7倍。二是规定借款人购买非普通住房的,即使是首次购房,首付款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5%。三是规定借款人购买非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一律不得低于30%,购买非普通住房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下浮。四是严格控制对借款人一次性申请多笔个人住房贷款发放贷款。
何为“改善型普通自住房”?细则没有明确规定,放贷员操作时如何把握?“二是规定借款人购买非普通住房的,即使是首次购房,首付款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5%。”什么是“原则上”?是不是暗示还有商量的余地?“购买非普通住房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下浮。”什么是“普通住房”,后面为何又跟了一个“原则上”?
政府出台新政时,给出了几个不作解释的新名词。银行在公布细则时同样不作规定,看来是要来考量放贷员的智慧。银行又不是哪一个银行员工自家的,银行的风险有谁来控制,看来只有鬼才知道。
农行的朝令夕改,还向我们发出了一个信号:在楼市走势扑朔迷离的今天,银监会跟银行其实是忐忑不安的。拿“忐忑”两个字来解释,就是房价“上”涨,银行心理担心,担心积聚更大的风险;房价“下”跌,银行同样害怕,害怕风险马上释放出来,风险倒底有多大,他们心理没底。
财政部在制定房贷新政时何尝不是这样?轻了无法抑制房价下跌的趋势,怕给国民经济带来灾难;重了又担心楼市重新走上老路,局面更加难以收拾。在上下为难,左右不是,前怕狼后怕虎的尴尬处境下,新政的模棱两可就在所难免。
我们要反思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今天尴尬被动的局面,我们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及政策收入,是一个原因。某些政府官员与开发商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瓜葛是另一个因素。银行在欲望面前丧失理性及一些银行职员以权谋私也起到助纣为虐的作用。
关键是我们以后是否重复同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