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莲塘浮生》(251)埋下祸根的中秋夜
(2022-08-14 21:43:08)
标签:
福州三坊七巷 |
分类: 长篇小说连载 |
长篇小说连载:莲塘浮生——福建闽侯程氏家人传说(251)
(微信读书上有机器人朗读的本书音频,欢迎收听)
【逢周初连续三天发布】
二五一,埋下祸根的中秋夜
话说,躲过了1927年上海四一二大屠杀的共产党人林皓民,最终还是没能躲过国民党的屠刀。
1929年年底的一天,林皓民在光禄坊大奶庙(临水宫)里被捕了。
林皓民1927年4月逃离上海、在温州盘桓了一个多月,于5月下旬潜回老家福州。
在福州,林皓民以父亲景晟木行经理的身份,低调地协助父亲做闽北木材生意。
他连姓都改了,沿用他在温州用过的“高”姓,还起了个名字叫“仁贵”,高仁贵。
程老汉在前面说过,那时中国还没有身份证制度,连户籍制度都要等到1929年之后才开始逐步逐步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是1931年才颁布的。所以,在这之前,你姓林还是姓高,你叫林皓民还是高仁贵,都由你自己随便说。
看官或问,林皓民或者说高仁贵不是景晟木行的经理吗?怎么跑光禄坊大奶庙做解签先生了呢?
这叫鬼使神差。
话说林皓民他们一家从1927年6月起租住了灵响路的一座小宅院。
1928年,林皓民的父亲林景才亲自去了一趟上海,在上海朋友的帮助下,将上海景云里的那套房子出手。
1929年上半年,林皓民在父亲的赞助下,买下灵响路租住的这座小宅院,从租客变成业主。
灵响路这座小宅院,离林皓民大舅子吴崇亮家不远,离光禄坊不远,离光禄坊东口的大奶庙也不远。
从地图上看,福州的三坊七巷是10条由东向西“横陈”着的坊巷,而由北向南“竖”着的南后街就像脊椎骨一样,把“横陈”的三坊七巷贯串起来。
南后街以东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南后街以西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三坊七巷的东边“边界”是南街(今八一七北路),西边“边界”是通湖路。
光禄坊是三坊七巷里唯一一条穿透西边“边界”通湖路、向西延伸了几百米的坊巷。
而就在光禄坊的这个西段,南边100多米的地方有一条跟它平行的小路,这就是灵响路。
林皓民一家人住在灵响路,他们的足迹自然会从灵响路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放射开去。
走着走着他就看到了光禄坊东口的那座大奶庙(临水宫)。
大奶可不是大的乳房。
福州话里,大奶=大妈、大娘。
大奶庙里供奉的是临水三夫人。
居首位的是临水夫人陈靖姑,尊称是“大奶夫人”、“陈奶夫人”,是大奶庙里的主咖。
后两位是陈靖姑的金兰姐妹:居中的林九娘和居末的李三娘。
林九娘被尊称为“林奶夫人”、“林二奶”,李三娘被尊称为“李奶夫人”、“李三奶”。
林皓民第一次走进这里是在1929年9月17日的晚上,那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福州人的中秋节,有一项特殊的民俗活动,叫赛香抛。
香抛,其中的“抛”指的是柚子。福州人管柚子叫“抛”。
前面那个“香”字不是形容词,是名词,指的是可以点燃的香。
香抛,就是插满了香的柚子。
注意,是整个柚子,不是柚子皮。
中秋拜月后,把点燃的小香,一支一支地插在柚子上,变成一个刺猬一样的“火球”,这就是香抛。
香抛可以挂起来欣赏,也可以插一根竹竿,让小孩子举着玩。
赛香抛是小孩子的游戏,他们举着香抛到街上追逐、挥舞,让火球在夜空中划出各种轨迹,看谁舞出的轨迹漂亮。
家长们跟着,一路上负责喝彩,但更重要的是监护,防止烫伤、防止火灾。
1929年的中秋夜,吃过晚餐、月饼,拜月之后,林皓民的3个孩子,9岁的女儿以及7岁和5岁的两个儿子,一人举着一个香抛欢喜雀跃着出了家门,林皓民夫妇、特地从南台过来团聚的林皓民的父母亲,跟随在后面。
那天吴雅茹大哥吴崇亮一家人去了南台吴雅茹的娘家,所以平时经常走动的两家人,那天是各过各的中秋节。
林皓民的母亲是小脚女人,走路比较慢。所以,走着走着,就变成林皓民一个人紧跟在孩子们身边,而林皓民的妻子吴雅茹就陪着林皓民的父母在后面慢慢走。
需要说明,吴雅茹可不是小脚女人,她走在后面只是为了陪公公婆婆。
吴雅茹生于1897年,比她大两岁的大嫂陈氏是小脚女人,而她却是天足,没有缠足,在她的同龄人里面算少数。
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她有个比她大几岁的姐姐,缠了足,痛得整天哭闹撕心裂肺,后来夭折了。
虽然缠足并不是她夭折的原因,但这对雅茹的父母打击很大。
二是母亲要给雅茹缠足时,雅茹哭闹得很厉害也是撕心裂肺。姐姐缠足后夭折时雅茹还不记事,可她好像知道这事一样。这就搞得母亲不敢下手了。上一个女儿缠足之后夭折,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缠足这事,历来都必须是亲妈才会下手。
亲妈哦!
为什么是亲妈?
因为这是为了女儿好。
不是亲妈,才没那么大的心理动机替你缠足呢,才不在乎你缠不缠足呢,爱缠不缠。
那时候,母爱里面包括了给亲女儿缠足。
朱元璋的糟糠之妻马皇后为什么是大脚?就因为她幼年丧母。
现在的人会觉得缠足很丑,可是过去的人觉得“魅抵恨(美得很)”。
史上第一首咏足词《菩萨蛮.咏足》是北宋苏学士苏东坡的大作,其中有“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之句。
北宋以前没有文字提到缠足,因此现在人们相信女子缠足始于北宋。
南宋辛弃疾也曾作词称赞曰:“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
苏东坡、辛弃疾都是豪放派词人,一个“会挽雕弓如满月”,一个“气吞万里如虎”,偏都喜爱纤妙小巧的三寸金莲。
反差太大。
不过呢,美了近千年之后,到吴雅茹出生的时候,社会风气已经开始变化,社会上反对缠足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大声了。
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国来的传教士;二是国内的改良派。
外国传教士和国内改良派并不能左右清廷,但这件事行。
因为清廷历来反对缠足,满族妇女不缠足。
清太宗皇太极就已经下令禁止妇女裹足,他儿子顺治帝又接着禁,他孙子康熙帝还接着禁,但都不那么认真执行。
汉人说,我们男人“留发不留头”就已经够了,女人缠足你别管。
还说这叫“男降女不降”。
清末,西风东渐,汉人自己开始反对缠足了,慈禧就顺势推动了一下。
1902年吴雅茹5岁,正是她适合缠足的年龄(缠足应在女孩子5岁左右进行),清廷颁布劝喻令,希望汉人妇女不再缠足。慈禧懿旨的用语是:“务当婉切劝导,以期渐除积习。”
为什么是“婉切劝导”而不用雷霆手段?
老佛爷不在乎。
你们爱缠不缠。
这也是吴雅茹及其少数同辈人逃过缠足的社会背景。
只是少数而已,多数女子还是被缠了足,比雅茹年龄小的大多数女子还是都被缠了足。
缠足真正消失,要到1949年以后。
话说,1929年的中秋之夜,林皓民一家人在晚餐、拜月之后,出门逛街。孩子们举着香抛,一路挥舞。
当一家人沿着灵响路一路往光禄坊一带逛去的时候,林皓民的3个孩子在光禄坊东口的大奶庙门口停了下来,都往庙里探头。
林皓民跟上去也往庙里探头,啊,庙里很热闹哦。
原来,八月十五日是临水夫人、大奶夫人陈靖姑的成道日,也是二奶夫人林九娘的圣诞日,所以每年八月十五日各地的大奶庙都会举行祭祀活动。
林皓民看到,大奶庙里有一座用竹做支架、用纸糊的城门,道士穿着法衣,口吹号角,引护十几个小孩一一从那纸糊的城门下穿行而过。
这时候,林皓民的父母在儿媳妇的陪同下也都到了。
林景才看了一眼就说:“嚽号‘请奶过关’。”这叫“请奶过关”。
“请奶过关”的意思是,请临水夫人保佑孩子平安长大。
奶=妈、娘,这里指大奶,即临水夫人。
信大奶者,会将16岁以下的孩子送来参加这个祭祀活动。
林皓民灵机一动,就问3个孩子,愿不愿意也玩一玩这个游戏。
3个孩子都说愿意。
林皓民就向身旁一个男人打听怎么让孩子参加“请奶过关”。
那男人说:“跟裡就是。”跟进去就行。
林皓民问:“底呢随喜?”哪里随喜?
那男人指着另一头说:“者,有看见许边蜀只红红箱无?”喏,有看见那边一只红红的箱子没?
林皓民说:“哦哦,看见看见。”
他走过去,刚好看到有人朝功德箱里扔了一毛钱。他等那人走开,往里面扔了一块大洋。
中国寺庙,不管佛教的道教的,设一个功德箱收些小钱,是为满足信众的需求,并不靠这点钱养活,他们靠的是有钱人的大额捐款。
林皓民回到孩子们身边,让孩子们把手上的香抛暂时交出来,他自己拿了两个,一只手一个,让雅茹拿了一个,就叫孩子们跟着别的孩子去过“城门”。
这时候,林景才听到有人叫他:“依才板,依才板!”板=老板。
这就埋下了林景才儿子林皓民日后在这座大奶庙里被捕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