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程鹤麟:为什么粽子流传下来茱萸却断了?

(2018-10-18 11:41:44)
标签:

重阳节

茱萸

粽子

分类: 社会大观

恕程老汉直言,端午节的粽子可以流传下来而重阳节的茱萸却断了,原因非常简单,就是粽子可以吃而茱萸不能吃。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书上说它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可入药,能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利尿、降压、防癌作用,是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益明地黄丸”、“爱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药。

啧啧啧!

但古人在重阳节弄一串茱萸果实插头上或臂上,主要的是取其果实的色与形:红色、椭圆形,插着很漂亮,而且比插花持久些。至于什么消毒杀虫啦,什么逐寒祛风啦,都是附带的,辟邪就更扯了。因为,茱萸的这种药用功能必须要经过加工才能发挥出来摘下茱萸果实插在头上或臂上是发挥不了药效的。

 

历代都有些茱萸诗。

最有名的当然就是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No more!茱萸名诗仅此一首而已。就算是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知者也是寥寥。老杜的那首诗是这样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写的好不好?程老汉不知道。

 

茱萸果实是肉质的,“保质期”比花久一些,但也不是很久,就算是重阳深秋季节也还是会萎缩变色,比起相思豆红豆来就差远了。

相思豆质地坚硬、色彩鲜艳、形状有点像心脏,红而发亮,不蛀不腐,才是诗人词人们的最爱。而红豆诗写得最好的,刚好又是写茱萸诗写得最好的王维。作为诗人里面少有的几个状元郎之一,王维还真不是浪得虚名,他的那首《相思》可以说跟他的茱萸诗一样,都是脍炙人口,其诗曰: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可是,红豆再相思,也不如钻石一颗永流传。

所以,茱萸也好,红豆也罢,都没有流传下来,都只凝固在王维的诗里。

 

没凝固在诗词里面而流传下来的,是粽子。

古人写端午的很多,写粽子的几乎没有。随民俗节日传下来的食品,中秋有月饼,春节有年糕,跟端午节一样,节日有人写诗,节日的代表食品就没人写。这与今天一样,诗人谁去写食品啊?显得像个吃货而不像诗人。

杜甫写端午,《端午日赐衣》,其实跟端午无关,是他本人在那天“被荣恩”了,那天老杜终于当了官儿,左拾遗,因此写诗感恩一下。“拾遗”的意思就是拾遗补缺,拾皇帝公务上的遗、补皇帝公务上的缺,属于谏诤类官员。唐朝左官比右官大,左拾遗大过右拾遗。老杜那年都45岁了,第一次当了个像样的官儿。所以老杜有个名号叫“杜拾遗”。

多数诗人写端午节,是写屈原,而屈原是不吃粽子的,他那个时候,粽子都还没有呢,粽子是后人用来祭祀屈原亡魂的食品。

屈原被标签为铁骨铮铮的文化人和铁骨铮铮的好官儿,这两个铁骨铮铮是历代文人的追求,写屈原其实是写他们自己。

唐代元稹老师算是写到了粽子,他的《表夏十首》之十写到: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这也不是名诗。

 

端午节民俗中,本来还有饮雄黄酒、插艾草菖蒲等项目,如今都只在故纸堆里保存着。

戏台里有饮雄黄酒惹祸的故事,许仙被法海欺骗,又去哄骗他老婆白娘子,白娘子刀枪不入唯一就怕雄黄酒,喝了雄黄酒之后,白娘子没了,白蛇现身了,许仙吓死了……看戏的人们明白了,饮什么酒都好,千万别饮雄黄酒。

端午节在家门上挂艾草菖蒲之类,说艾草菖蒲可以驱蚊驱虫。这在现代城市里面已经毫无意义,一来有更好的驱蚊虫的手段,比如喷洒药水之类,二来,单元房的房门上没处可插这些草。

 

所以,茱萸没了,红豆没了,艾草菖蒲没了,雄黄酒没了,只剩下粽子。

李白老师曰过:“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粽子不仅留其名,还留下了飘香的真身,被一代代的吃货惦记着。

端的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吃货留其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