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程鹤麟:我们少的是高锟精神

(2018-10-01 15:49:11)
标签:

高锟

光纤之父

分类: 社会大观

高锟逝世,享年85岁,比香港平均寿命84岁多了一岁。


程鹤麟:我们少的是高锟精神
(上图:光纤之父高锟。)


作为“光纤之父”,高锟对人类的贡献是革命性的。光纤改变的不仅仅是通讯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没有光纤就没有互联网、移动通讯,就没有社交网站、自媒体、云端、电竞游戏……


对中国人来讲,光纤还改变了中国人的德性。


光纤之前是铜丝传输,传输的过程就是信号不断衰减的过程。所以过去人类打长途电话很费劲,要使劲嚷嚷。中国国土面积大,从东到西距离5000多公里,从南到北距离也是5000多公里,故而国人练成了大嗓门讲话都是嗷嗷叫。这嗷嗷叫的惯性到了光纤时代还停不下来,直到移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打电话都还是嗷嗷叫,就连机场的VIP候机室也都被打手机的老板们变成了闹嚷嚷的大车店。所以,中国人吵吵嚷嚷的坏习惯,铜丝要负一部分责任。用上移动社交媒体之后,中国人打电话锐减,大家变成低头族,不停地在手机上写字交流——而写字是没有声音的,公共场所从此安静许多。

 

在铜丝传输时代,高锟就开始研究玻璃传输。玻璃清澈透明,传输光信号按说很理想,不料实际上光在玻璃传输中衰减非常严重,讯号传输不远就消耗殆尽。高锟于不疑处有疑,对“光在玻璃中会严重衰减”这个已被证明是无可质疑的事实进行质疑。1963年加入美国电信企业ITT在英国的标准通讯实验室后,高锟就着手重新审查光与玻璃的关系,终于发现造成光在玻璃中衰减的三项因素:1.玻璃分子的吸收与散射;2.玻璃分子结构不规则的影响;3.玻璃中杂质的吸收与散射。第3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高锟认为,关键是制造出「没有杂质的玻璃」。


1966年,高锟发表了重要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开创性地提出了使用玻璃代替铜线的伟大设想,人类生活史从此改变。啊,确切地说,人类生活史到了21世纪时因光纤而突变——拜光纤之所赐,高速度和高清晰度传播成为现实。为什么高锟在1966年发表的论文,要到2009年才被诺贝尔奖委员会想起来?因为高锟的贡献有多么重要和巨大,这时候才显现出来。

程鹤麟:我们少的是高锟精神

(上图:青年时代的高锟。)

 

高锟逝世于香港,他曾在香港读过高中,又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但他不是在香港研究光纤。


高锟曾在香港干了一件跟光纤有关的大事,但没干成,失败收场——2000年,高锟在香港大埔工业村投资成立高科桥光纤有限公司,生产光纤。但他一毛钱都没赚到,赶紧就在2003年的时候来了个“一铺清袋”,卖给来自浙江的光纤企业。浙商全资买下高锟的公司之后,保留了“高科桥”的名字,叫“高科桥光通信有限公司”,现在是东南亚光纤的主要供货商。

程鹤麟:我们少的是高锟精神
(上图:香港高科桥光通信有限公司。)

 

高锟的精神就是“于不疑处有疑”,而香港人似乎对自己身边的许多“不疑处”似乎都没有什么“有疑”。


比如,香港东铁。


这条从红磡开往罗湖/落马洲的地面铁路,动力系统用的是高架电缆,每逢强台风袭港,这条铁路线就备受摧残。早些时候,二战后最强的飓风“山竹”袭击香港,东铁线就只能维持有限度服务,平时两三分钟一趟火车,变成15分钟一趟,东铁各站挤爆。更糟糕的是,大埔墟到上水这一段停驶,从香港去深圳的乘客要打车去上水乘东铁火车,从深圳来香港的乘客到上水站换的士或公共汽车,因此上水站外面也挤爆。


难道东铁火车用高架电缆是无可置疑天经地义吗?跟光纤出现之前使用铜丝传输一样无可置疑天经地义吧?就不能想个办法把动力系统埋到地下吗?

程鹤麟:我们少的是高锟精神
(上图:香港东铁的高架电缆。)

 

又如,冷气机。


香港是一个靠冷气机维持生活的城市,公共场所一年四季都开冷气。


目前有两个看上去无可置疑天经地义的问题:


一是,冷气机傻大笨重。安装冷气机属于“技术活+力气活”。没有那些电钻、老虎钳、螺丝刀……你根本就拿不来安装;没有两三个人协力抬起来,举上去,你有技术,你拿着那些电钻老虎钳螺丝刀也安装不了冷气机。


二是,冷气机有一个严重不靠谱:漏水。香港的冷气机漏水问题非常严重。香港食环署的一组数字显示,从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间,每年都收到一万次以上的冷气机漏水投诉,每年递增,到2013年已经是两万多次。署方每年发出“妨扰事故通知”300到600份。2010年和2011年还有人因为他家冷气机漏水被检控。

冷气机发明了100多年,傻大笨重还漏水一直就是无可置疑的、理所当然的现实,这个现实难道不能改变吗?香港的发明家想想办法吧,现在都智能时代了不是吗?


程鹤麟:我们少的是高锟精神
(上图:安装冷气机是个技术+体力的活儿。)

 

再比如,固网电话。


香港人特别爱煲电话粥,自从手机出现之后,固网电话越来越不行了,人们从煲电话粥变成了煲手机粥。


固网电话为什么越来越不行了呢?原因很复杂,固网电话机长的那个蠢样也是原因之一吧。笨重不说,还很不智能,不会记录电话号码,不能回放,不能……你把他变成一个不移动的智能电话除了不能放口袋里到处跑,其它都跟手机一样,会不会出现一个惊喜呢?


程鹤麟:我们少的是高锟精神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