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稿件】21年前的记录:凤凰卫视香港回归报道(六)

(2018-07-06 16:41:53)
标签:

香港

回归

凤凰卫视

分类: 历史探秘

【旧稿件】21年前的记录:凤凰卫视香港回归报道(六)

作者:哈里

 

【程鹤麟按语】本周,本公众号继续刊发记录者哈里2017年下半年写作的原始稿件,以纪念21年前,凤凰卫视历史性的、不同凡响的初试啼声。

看着这篇旧稿件,程老汉深感,当时就记录,非常重要。这篇旧稿件所记载的许多事,我已忘却。若非当时就记录下来,有些事就灰飞烟灭了。

               

第六回      “面”水一战

凤凰卫视总部位于九龙红磡德丰街海滨广场一座,凤凰卫视“九七香港回归世纪报道”的指挥部,就设在这幢大厦的九楼。这是一座超五星级的写字楼,房租巨贵不说,想要多租几个房间还没有。所以,所谓凤凰卫视“九七香港回归世纪报道”指挥部,其实就是把公司唯一的一间会议室当成办公室,大家围着会议桌讨论事情,或者就着会议桌各自写东西。

这里北靠九龙岛,南临维多利亚湾,与对岸的香港会展中心隔海相望,是一块景色优美的风水宝地。就是说,凤凰卫视参与其中的20世纪最后一场世界级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播报道,不是背水一战,而是面对着维多利亚湾的一大片海水,叫“面水一战”。

 

1997613日下午,凤凰卫视“九七香港回归世纪报道”指挥部在楼里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主题是京港两地同事及两地工作的衔接。此前的日子大家分头做了一些工作,现在该合拢了,还得重新调整人员的组合,重新明确各自新的分工和相互间的合作。

除了人员分工,还通报节目筹备进展。

 

【旧稿件】21年前的记录:凤凰卫视香港回归报道(六)
(上图:右起站立第一人是邱伟华、前排红衣女士为伍淑娴、伍淑娴右手边的工装裤女士是谢少英,后排红衣男子是窦文涛、他右手边拎水壶者是程鹤麟。)

制作经理邱伟华编制了一张进展表贴到指挥部的墙上,要求各个项目的负责人,在表上填写各该项目的进展状况和预计完成的日期。邱伟华外形粗壮,不像一个香港人,倒更像一个山东汉子,属于“南人北相”那种。不过,他一张口说普通话,南人之本相又暴露无遗。在北京同事的印象中,邱伟华差不多就是凤凰卫视中文台经理级人物中,普通话最不敢恭维的一个。起初北京来的同事听他说普通话,还当他在说粤语呢。他们甚至觉得,咦,粤语还是不难听懂的嘛。后来才知道,人家说的是“邱氏普通话”。

比起邱伟华来,同样是香港本地人的温港成普通话就好很多。温港成是个大管家的角色,不但节目方面的事,就连行政内务,什么事都跟他有关系,事无巨细总要找到他。此次香港回归世纪报道,他更是肩负重任,从技术保障、经费预算到节目采购、操作方案,一直到连续60小时的直播调度,他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在邱制进展表上,大家各自填上各自掌握的情况,这才发现“不填不知道,填完吓一跳”,几十个“罐头节目”(罐头节目=事先录制好的节目),一多半还不知道在哪!按香港电视机构常规,“罐头节目”应当在播出前6周的时候入库。这次香港回归报道是特别行动,当然可以特事特办特别处理,可也不能眼见只有3周时间了,那么多节目连个影子都没有。邱伟华看着基本上空空荡荡的进展表,当时就有点坐不住。

 

其实每个参与其事者,个个都很担忧。

后来,当凤凰卫视60小时的连续直播报道超水平地播出之后,在78日的总结会上,顾问关伟先生说,他真是又惊又喜,因为,直到6月中旬,节目都还没数,当时实在很担心。

 

【旧稿件】21年前的记录:凤凰卫视香港回归报道(六)
   (上图左起:沈蓓蓓、关伟、吴爱萍、郭滢。)

关先生是香港资深的电视新闻工作者,他从翻译电讯新闻稿做起,历任香港本地电视台的新闻部负责人、公司负责人。他加盟凤凰卫视的时间,与从北京来的央视前副台长沈纪先生是前后脚。他说,刚来的时候老板就交代,重点是做香港回归报道。(看,凤凰卫视在北京藏着一个沈纪,在香港藏着一个关伟,两位重量级专业人士,肩负的使命都是香港回归报道。)

关伟为人和气,思路敏捷,人很瘦,精力却很旺盛,做派很像一位跳远健将。19974月下旬他去北京参加凤凰卫视节目战略工作营的时候,飞机上遇到过去的旧同事,人家说是去北京联系香港回归时北京庆祝活动的转播,而那时,凤凰卫视在这件事上似乎还没有动静,他心里就很着急。不过他没有像潘红星那样忧形于色。他把这些担心,一直憋在肚子里,到78日才说出来。

不过,623日,还是有一件事让关伟沉不住气了——他对程鹤麟说失声叹道:“哎呀,大事不好啊,美国发过来的超重级访谈,完全不是我们所要的内容,这可怎么办才好呢?”

 

如今回过头去看,凤凰卫视的同事们,人人都像是做了场梦。香港回归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全面报道,他们当时在时间那样仓促、人手那样短缺的情况下,究竟是怎么干出来的?那样出色的60小时,究竟是怎么拼出来的?

4月底的时候,程鹤麟在第一稿企划案的前言部分,曾写了这样一句话:“对于凤凰卫视这家到71日诞生才15个月的电视传媒来说,香港回归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实在是来得太早了。”

也许可以用“背水一战”来形容凤凰卫视当时的状态。凤凰卫视副总裁、中文台台长王纪言说:“面对香港回归这本世纪最后一件历史大事,凤凰卫视在全世界的媒体大战中,当然不能甘居人后。”

人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被逼急了的时候,往往能够超常发挥,把潜能挥发得淋漓尽致。这里不可否认得有运气,而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是你究竟有多大的潜能。正如凤凰卫视副董事长戴格里先生在619日的动员大会上说的那样:“……我们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是我们进行这次香港回归报道的障碍;但是我相信我们必胜,因为凤凰卫视有你们在座的各位。”

看来某些时候就连外国人也相信“人定胜天”。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