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香港电影金像奖娱乐 |
香港电影金像奖,欲说还休
兄弟我觉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前主席吴思远非常“那个”。在他担任主席那些年,这哥们年年都使劲鼓吹金像奖;今年换人当主席了,他说话就变了——《羊城晚报》报道说,吴思远称并不指望出现某届金像奖带给香港电影新生的情景,“香港电影人要搞好电影,不能靠什么颁奖礼,只能靠自己。”
这啥意思啊?
颁奖礼靠不住那还折腾个什么劲?你看今年金像奖的主席陈嘉上,汲汲忙忙“快累到散架”(颁奖结束次日陈对腾讯娱乐说的话),又是何必?
不过,这位现任陈主席比吴前主席还“那个”。陈嘉上对《羊城晚报》说:“香港电影金像奖,是香港电影圈每年一度对过往香港电影业投入过并表现出色的工作人员进行表扬的一个纪念性活动。”《羊城晚报》的记者不忘加上这样一句评语:“语气中没有勃勃雄心,只有一种无奈的坚持。”
现任的主席,说这样的话,不知道他忙里忙外为哪般。
《凤凰周刊》的编辑晓波也很“那个”。他通过MSN跟我联络,头两天约我写这篇稿,说会预留版面;后来见我为难,又说:实在不行也不勉强,这香港金像奖,让人真不知道从何说起。给兄弟我的感觉是,虽然是预留了版面,但其实有金像奖不多,没金像奖不少。
当然更“那个”的是香港电影金像奖本身。
好像是一个预兆,2007年1月,金像奖的生母、香港《电影双周刊》宣布停刊,理由很简单:长期亏损,编好的刊物没钱付印。香港影评人协会的叶泽锟在他的新浪博客里说到这件事很是难过:《电影双周刊》“多年来摇摇欲坠,现在它终于倒下去了……”
生母穷死了,儿子也很拮据。原先金像奖仅靠出售直播和录像发行的版权就可以维持开销,现如今那点儿钱还不够嘉宾走完红地毯。香港特区政府来扶贫,给了200万——让金像奖可以进行到上半场,要有下半场还需要200万,得金像奖主办机构自己去化缘。金像奖董事梁李少霞说:“找赞助好难,今年已没钱做场刊,要看菜吃饭。请一个外国红星要动辄30万元,实在好头痛。”
花钱还不一定请得到哦,肯来是看得起咱。去年有报道说,一位长期居住在香港的内地女明星,嫌组委会预定的酒店不够档次,虽然得奖也不到场领奖。兄弟我实在看不懂,住在香港在香港开会为什么非要住酒店呢?又不是无家可归。看来凡夫俗子注定就是凡夫俗子,完全没法体会明星的心思,这叫“夏虫不可语冰”。
整个颁奖过程几乎可以说是毫无悬念,香港有影评人甚至说“想要猜错好难”。香港《明报》的社评说,一年51部电影,奖项“分果果”都分得到,还有什么悬念可言。而本地电视台播出的颁奖礼收视率也创了新低,平均只有24点,而且是一路下跌,到最后颁发大奖时,更跌到20点。
最“那个”的是香港电影业。
鼎盛时期的香港电影,每年出产数量在300部左右。现在呢?2006年42部,2007年51部。
2006年,香港电影院的数量从144家减少到了46家。这是曾志伟在去年金像奖典礼上公布的消息。兄弟我在香港先后住过两个小区,亲眼见到这两个小区各关闭一间电影院。硕果仅存的46家电影院,大部分时间门可罗雀。我一家三口曾多次在周末白天独占一个放映厅看电影,那电影院工作人员加起来还不止仨人呢,让人好不落忍。
票房自然是惨不忍睹。香港的电影票房鼎盛时期每年几十个亿,现如今每年才几个亿。拿了今年金像奖8项大奖的《投名状》,香港票房不到三千万。香港电影人文隽撰文赞扬《投名状》时,只好说它在内地市场成绩喜人。有一组近年港产电影香港票房前十位的统计数据,看了真叫人心酸:排第一和第二的是《功夫》和《霍元甲》,都是6000万;然后是《头文字D》,3700万;《龙虎门》,2500万;……《七剑》,800万;《韩城攻略》,671万。羞死人了。
几乎所有的香港电影人,都把目光投向内地,认为内地是香港电影的大救星。这个思路固然不错。但内地市场也是一把双刃剑。开拍之前官方要审剧本,完成之后官方要审片,叫你改上五六遍不算稀奇,就算是过关斩将安全突围,只要一天没公映事情就没完,你不知道什么地方犯天条,准映证随时可能被收回。今天告诉你长相寒碜的演员不准扮演警察,明天又说警察也可以是坏人,但《无间道》在内地放映要修改结局,坏警察不能逍遥法外。北京那位正受宠的张艺谋至今还有电影未能公映,台湾那位曾经也受宠的李安遭到了封杀,香港那位想要受宠的周星驰已经开始玩深沉。
如此这般,十年之后还有港产片吗?
十年之后,金像奖又如何?
端的是:而今识得金像奖,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唱人生几个秋。
(载本周《凤凰周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