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就有逻辑不自洽的硬伤。一句“五十岁以上的出列”,彻底把那个流浪什么的坚决拉出了世界级,回归到普通嗨片的水平。有网友调侃:按2058年算,50岁以上的主要是00后,00后担子太大。
古今中外,不论现实是真是假,是好是坏,即使是残酷不忍视,但文学作品也好,世界级电影也罢,体现人性上均以老人、妇女、小孩为“软肋”,人类的“软肋”在作品中一般是优先照顾级的。曾经有艘巨轮撞上冰山下沉,大家从作品中应该都看到了,人类“软肋”的待遇,这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能够引起人类共鸣,不论种族,不论年龄,不论知识水平,这是人类心中最柔软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先贤们用各种篇幅讲尊老爱幼。即使是女儿家,古有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如果乐府里的木兰诗写成父为护子女从军,那绝成不了乐府双壁,顶多是史诗性记录人间惨剧,如杜甫《石壕吏》式的悲伤叙事。你可曾记得《石壕吏》的老翁老妇为何人?只记得悲伤的普罗大众和悲天悯人的杜甫是吧?而木兰诗却让你记住了木兰,记住了花家,记住了女儿代父从军,记住了谁说女子不如男?
若要问木兰诗出处?十有八九要想半天,没多少人把它和乐府联系上是吧?什么叫传世之作,什么叫世界级,它不仅需要逻辑自洽,还要符合人性,而且有人性光辉。要知道,即使是安史之乱那样的人间地狱,有“吏呼一何怒”,也是一男、二男、三男,最后才是“老翁逾墙走”,这流浪编剧连中华文明极看中的人伦都不顾,只会把自己拉出世界级,把自己按在地板上。有人或许把它当成一个爽片来看,乐呵乐呵。有人却听出了悲伤,这明明是人间惨剧,在这个混账的逻辑里,人性无可挽回的滑向深渊,将来存活的人,或麻木不如畜牲,或永远背负罪责。真正的悲剧不是意外,而是无可挽回地滑向深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