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行合一解根源

(2022-12-06 23:37:08)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时评

体育

分类: 时事茶餐
     倭寇固然是日本落魄武士、浪人流窜袭扰大明沿海,为害沿海百姓,然大明为抗倭加强海禁阻断通商却将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难解,客观上反而为倭寇“输送”同盟军。海禁致大量渔民无生计,走私自然更加猖獗起来。原本与大明同仇敌忾的众多渔民也走向了官军的对立面,不断地成为走私者或走私受益者,甚至与倭寇结盟共同对付官军。倭寇屡剿不绝,长期的海禁累加巨额剿倭支出为大明不堪重负的财政雪上加霜。

    倭寇的灭绝固然有戚继光等官军不断清剿的功劳,然大明提高认知调整了海禁政策,允许通商则是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原海盗集团可以正大光明地进行海上贸易,自然不必命悬裤带讨生活,因此不断有海盗开始做正经生意。大海盗郑芝龙被招安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政策松动,走私(海盗)集团投诚之后,倭寇成为海上贸易和渔民生产的障碍,渔民视倭寇为仇敌,倭寇很快就失去了同盟、信息源和依托地,官军与从良海盗双重武力清剿之下,倭寇在无依之地无法生存,自然消声匿迹。

    明一代,闽浙交界的矿工起义,“控制八闽,震动三省”的闽沙邓茂七起义,因采矿权、贩盐权和田租而起,并不是天灾闹饥荒。邓茂七自江西犯事流亡宁化后迁居沙县二十四都黄竹坑,编为甲长,成私贩头头,趁闽浙交界矿工起义之机,借总甲长身份领导抗租,于沙县二十四都(今三元中村和永安上坪一带)起义,一时攻城掠地,渐聚十万农民军。起初朝廷派有“贤臣”政声的御史丁瑄前来,丁瑄洞察民情,民之过有官之因,并非不可调合。于是优先采用怀柔政策,一度说服邓茂七归顺且延平撤围,延平府2官员以为义军松懈带二千明兵贪功冒进,激怒邓茂七,明军被灭杀,等丁瑄赶到时气极而无可挽回。招安无望,且军事失利后,只好请朝廷派援军。动用强大武力用2年多时间大体剿灭叛乱,同时配套了优惠政策以安民。朝廷为安置流民给福建很多优惠政策,大大促进了福建经济发展。比如,把流落福建的数十万流民尽数登记在册,给予“合法户口”,邓茂七起义期间没收并发放农民耕种的土地,也一概承认其“土地产权”,还给了一些通商贸易权。

    二十年后的成化年间,担任福建布政使的杨越就说:“自邓贼之乱后,闽地田亩翻倍,赋税激增,盖国朝之前所未有也。”至明朝中后期的万历时代,福建已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集中地,泉州、福州等地更成为世界闻名的“国际贸易口岸”,万历时期曾任户部尚书的王国光也在其文集里承认:“福建之兴,盖正统之乱(邓茂七起义)后肇始。”

     起义失败后,余部仍流窜活跃几十年,邓茂七起义直接导致永安建县治,而明溪建县治源于邓茂七残部的长期盘据为患。王阳明以文官掌兵时,入闽剿的匪也与此相当有关。经年的匪患,经他轻而易举地平息,被俘的叛军还没回过味来,惊呼其为神人。也不懂是巧合,还是史书溢美,王阳明在汀州求雨,雨成,当初苏学士在密州亦是如此,旷世奇才有如天助?还是饱学之士懂天文?这些都是题外话了,史载王阳明多次多地求雨成功,如此看亦不单是运气矣。

    更重要的是,王阳明每到一地平叛,都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体察民情,了解民生,懂得与民生计,瓦解叛军,使叛军失去“兵源”,让官军长了“耳朵”,并固民以安从长远计。加上用兵如神,军事与安民双加恃,军民怎不爱戴拥护?除顽疾去陈疴,有如平常事,以致于朝廷经常性误以为他夸大军功,哪有像他这样举重若轻的?

    有人拿圣训“知之匪艰,行之惟艰”来质疑知行合一,先生曰:“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