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从没停止历史学习,包括地方史学习。现在对各县市区的历史基本能够融汇贯通,福建地方史也有粗略了解。但垂垂老矣,壮志暮年,学得越多,越只能熟记个星星点点,一时信手拈来,一时模糊大概。需用时稍加串串,应可旁通。不过也基本用不上,无需费心思去记,空谈误事而已。对历史文化的涉猎,可以是诗词的扩展阅读,可以是历史故事的延伸阅读,等等。相对而言,凡此种种轻松不艰涩,有益健康。愚向来以为历史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古中国及文化几千年历经磨难,屡次几近消亡,终能够延续不灭,其韧性来源很大程度是文化基因。不断有孟子、东坡、阳明等等知识启蒙者与传播者,与民兼容,尊重客观事物讲道理。不断有安民立命的圣人涌现!这些圣人或近圣之人活着的时候遵从本心,历经磨难,甚至困苦陨命。他们心怀侧隐,与国民同呼吸,与古中国共命运,目力所及皆是光,其光芒惠及世人至生生不息。有光就有希望,万物自会生长。
     
 
当然,不能不提及儒学开创者孔子。若真有去读孔子言论的,应该懂得孔子是一个很接地气很可爱的老头,却一样是个不合时宜者。所有现代人对孔子的刻板印象,是因为孔子的言论很大程度上被曲解和固化了,这其中有汉、宋、明一代所谓儒学大家的绝世功劳。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