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老百姓都知道伤口流血很快就会凝固。中医学是发展中的医学,其理论很不成熟,尤其在生理学方面,空白很多。比如,它说肝藏血,但是,血液除了“藏”,应该还有“释放”,这是需要我们进行补充的。肝藏血应该能解释血液凝固,但前者是宏观,后者是微观,要使两者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事情。
《黄帝内经》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血脉中流动着血液,血脉的完整性维护血容量。笔者提出了左升右降理论,认为肝脾主营分,肺胃主卫分。肝脾有藏血统液功能,包括维护血液容量或维护血脉完整性。
血液凝固过程完全在分子细胞层次进行。笔者提出,人体分为整体层次与细胞层次,后者具有相对独立性。比如,在分子细胞间发生着许多生理与病理过程,它们是编制好的程序。程序来自核酸DNA的遗传密码。这是先天决定的,不受大脑思维意识的指挥。笔者称,人体有两个脑,一个是整体的脑,称为心脑;一个是细胞群的脑,称为核脑。核脑储藏着人一生的密码或蓝图。心脑属于心,核脑属于肾。心主整体,肾主细胞。肾主遗传密码。
在血液凝固中,一种称为血小板的血细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它就不会发生血液凝固。
血小板是一种血细胞,它是血脉的卫士,如巡警一般,循血液游弋,以便随时发现血管壁损伤的险情。
笔者提出了“皮膜”之说。无论整体或细胞,可看成“器”,器就是容器,容器内盛着水液。容器是一层皮构成,这个“皮”就是皮膜。包括皮肤黏膜、管腔壁、细胞膜、大脑皮层等。皮膜是人体的表,属于肺胃。肺胃合皮膜而主表。
无论血管壁、血小板膜表面,都是肺胃所属的皮膜或卫分。血液凝固分为卫分阶段与营分阶段。正常的血管内皮是光滑的,一旦内皮损伤,内皮下的胶原暴露出来,血小板与之接触后就粘着其上,发生血小板凝聚及释放反应。就像蚂蚁发现食物后的凝聚一样,越来越多的血小板“扎堆抱团”,最后阻塞小血管管腔。在凝聚的同时,血小板释放多种促凝聚物质,使凝聚力瞬间达到一个高峰爆发。
血小板的接触、凝聚、释放三步曲,是血液凝固的前奏或前期阶段,是为凝固做准备工作,血液尚未凝固。这时属于“皮膜、表、卫分”阶段。
笔者称肺胃主受纳腐熟。所谓“受纳”,指个体对于外来物质的接触、粘着、识别及接受。所谓“腐熟”,指对外来物质进行加工,使之由异变己,由“生”变“熟”。
我们往往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后,忽略了分子细胞层次的独立性。分子细胞层次有其相对独立的生活,如摄入排出,物质运化,遗传繁殖,运动等。或者说,它们保留了作为自然界单细胞生物自由生活的基本要素。
每一个细胞最重要的是维护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细胞膜是它的“宫城”,凡“宫城”以外的任何物质都是“身外之物”,视为非己。细胞与细胞见面后,先是接触、识别,然后决定是排斥或接受(受纳)。在此过程中,细胞膜上的受体就是它们的“手和口”,是接触识别与受纳的物质基础。
《黄帝内经》说:“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胃者六府之海”。胃府是津液流通的场所,有胃主一身津液之说。凡参与凝血之多种细胞因子皆属于津液,其流通的空间属于胃府。这些因子在胃府“云游四海”,以便随时迅速到达“施工现场”,谓之胃府通降。凝血的“施工现场”是血小板的膜表面,多种凝血因子被血小板膜的受体“受纳”,“受纳”就是“吃”,随即凝血因子被激活,发生其“腐熟”作用。
血小板本身就是一个富含凝血因子的“皮口袋”,它释放的因子,加上外来的因子,都统统集中在血小板膜表面,被“胃受纳”。
受纳就意味着激活。在元气ADP的原动力推动下,血小板发生了形体的“变构”,由正常时的盘状变成了球形,并伸出了伪足。在此变化中,血小板的微管系统释放钙离子,激活ATP酶,激活称为血栓紧缩素的收缩蛋白,使之收缩而发生了变构。血小板及其收缩蛋白属于肾精,“精动为血”,血小板变构后由精态变成了血态,精态守而不走,血态走而不守。血小板变为血态,意味着凝血反应由卫分进入了气分。血小板的释放反应表示进入了气分。
血小板释放的因子,第一种是致密颗粒,含ADP、ATP、儿茶酚胺、钙离子等。第二种是非致密颗粒或α颗粒,内含多种凝聚性物质,如血小板第4
因子、各种溶酶体水解酶等。
笔者称,人体四气,升降宣收;肝脾主升收,肺胃主宣降。血小板释放的各种因子,作用是凝聚,属于肝脾之升收。在各种因子的升收之气的“煽风点火”效应下,迅速掀起凝聚“热潮”,原先分散的血小板形成了血小板凝聚团块。西医学称此“煽风点火”效应为瀑布放大过程。
在升收之气中,钙离子非常重要,凡细胞层次出现钙离子释放时,即钙离子由静止态变成活化态,由“钙库”释放到胃府空间时,表示收缩开始了。在血小板的凝聚中,钙离子是不可缺少的升收因素。血小板膜上有一个膜磷脂池,储藏着花生烯酸。在卫分凝聚反应的激活下,血小板膜上的磷脂酶活化,从膜磷脂池中释放出了花生烯酸。此物能生成一种强力收缩血管促进凝聚的升收之气,加速血小板凝聚。同时,还存在着与之相反的肺胃宣降系统,作用刚好是制止升收,扩张血管。二者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气分血小板凝聚的最后结果是无活性的凝血酶原被激活,变成了凝血酶,表示凝血过程的气分阶段已经结束。
生成的凝血酶从血小板膜上脱落,掉进液相的血液中,启动了凝血过程的营分阶段。
在血液中,有一种称为纤维蛋白原的蛋白质,平时它是流动的液态或液相,不显山露水,不见痕迹。一旦有了来自血小板膜的凝血酶,就会启动一系列连锁的凝血反应,对纤维蛋白原进行“腐熟”,使之由液相或溶胶状变成凝胶状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如同一张固态的大网一样,把流动的血液变成了不流动的非液相的凝固块,宣告血液凝固完成。
血液凝固的本质是溶胶状的纤维蛋白原变成凝胶状的纤维蛋白。总体效应属于肝脾升收之藏血,以维护血脉的完整性。正常人体内,还有另外一个系统,属于肺胃宣降之释血,与藏血形成一对矛盾统一体。肺胃释血系统的作用是活血化瘀,防止、制止、解除血液之凝固过程。
在凝血过程中,为什么是多分子多角度交叉反应,你激活我,我激活你,又激活它,因为凝血要求时限性,要以最短的时间产生最大的效应,要很快把血止住。所以,就必须发动群众,搞群众运动,尽快达到高峰。这说明人体内的确存在高科技、高生产率。说明分子细胞的确如同百姓们,的确是一个社会。
上述以卫分营分理论及左升右降理论对完全在分子细胞层次进行的血液凝固过程作了“拿来”,即用中医拿来西医。在中医学里,说病理多,说生理少。这是中医学的缺陷。如怎样排尿、排汗,怎样凝血,中医学应该作出回答。
虽然凝血时到了营分,但这只是局部小小的伤口发生的小小的反应。与整体的邪入营分,神昏谵语不可同日共语。
长期以来,中西医结合走进了死胡同,普遍认为中西医无法结合;中医学的宏观理论只能永远宏观下去;中医学的科学性无法揭示。为此,笔者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理论,提出了“显微中医新时代”,并且进行了中医学走向分子细胞,拿来分子细胞的尝试或演示。本文是系列论文之一。笔者能“拿来”凝血,就说明“拿来”分子细胞领域畅通无阻!
在以上的“拿来”演示中,所用的中医理论不是现行的中医理论,而是由《黄帝内经》和黄元御发展起来的左升右降理论,即笔者所提出的人体生命研究的《总纲》。只有《总纲》才能“拿来”。
凝血过程是非常复杂地多种分子物质参与的连锁式的反应过程,就是学西医的也视为畏途,更不要说“拿来”,在目前的医学界几乎百分百的认为不可能。笔者不信这个邪,偏要“用中医来化西医”,行不行,看行动,看实践。
从目前的有限所知,血管壁不仅仅是构成血管,它和血液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相互影响,这些影响是通过分子物质实现的。比如,血管壁上有纤溶系统,所产生的纤溶酶能够溶解凝血块,以保障血液的流通。这是说,肺卫分与肝营分的确存在着拮抗平衡关系,即阴阳关系。说明中医学的营卫理论的确科学英明。这个卫分血管壁与营分血液之间的“升降藏释”关系将在血管壁的脂化、硬化等方面派上用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