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四中医医院 范维乾
文摘:人说中医不微观不现代不先进不科学,乌云压顶,郑声靡靡,国学岌岌,黄帝无泪!七旬老医不忍坐视,鼎力推出《中医说微观》系列,分子细胞,纵横驰骋,“肉眼中医”即将逝去,一个崭新高端的现代的“显微中医”时代已经到来!本文仅就糖尿病的片段一角,演绎清·黄元御的八卦藏象理论,演示中医挺进微观的无限精彩,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晴空万里,与时俱进,黄帝笑眠,中华扬眉!
关键词:巨系统 元气
藏象 分子细胞 精津
线粒体 丹灶 痰热湿
逆犯心神
中医之水谷精微主要指糖、脂质、蛋白质这三大营养物质。因为是外源性的“身外之物”,必须经过人体的“加工与变化”生产程序,才能发生营养作用,这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工程,黄帝们谓之脾主运化。如土地是万物之本一样,脾主运化是生命赖以生存的根本,谓之脾土为后天之本。
张景岳说:“形即精也,精即形也”,“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这是黄帝们的唯物观,肾精是形体的物质基础。所以肾精指蛋白质、脂质、多糖等基本结构物质。张景岳说:“精化为气,谓元气由精而化也”,认为肾精中蕴藏着生命原动力,称为元气或肾气。目视手动,心脑思考,递质钠泵,以及脾主运化、肝主疏泄等等,皆以肾精元气为动力。
《黄帝内经》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还论述了在肾精作用下,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的形体表现,如齿牙毛发月经等等。毋容置疑,中医学的肾精,一指先天遗传,二指成形材料;前者相当于核酸DNA,后者相当于蛋白质和细胞;前者是先天肾精,后者是后天肾精。先天肾精DNA决定后天肾精蛋白质和细胞,或者说蛋白质与细胞的生命原动力或元气来自先天肾精DNA。
所谓藏象理论的心肝脾肺肾,是对人体巨系统的分类名称。巨系统的特性是普遍联系的“互联网”。所以黄帝们又说:“肾上连肺”,这是说肾精是一个随时变化的生命态,当蛋白质未“化气”时,其时空性谓之肾藏精,元气蛰伏在肾精,如冬日万物收藏,蓄而未发,静如止水,动如脱兔,当肾精“精化为气”,元气释放而推动生命活动,就变成了另外一种生命态,笔者称为肺藏津。肾精如水,肺津如云;肾精重浊而在下,肺津轻灵而在上;肾精守而不走,肺津走而不守;精升化津,津降生精,天气下为雨,地气上为云。蛋白质升而化津,生成了氨基酸和多肽;核酸升而化津,生成了核苷酸;脂肪升而化津,生成了脂肪酸(FFA)。肾精蛋白质和细胞可以直接化气,如白细胞游走抗邪,红细胞纳氧释氧,抗体补体受纳腐熟抗原,钠泵升水钠于血脉等等。也可以变化为肺津,津升化气而发生生命活动,如多肽类介质、递质、激素们,五彩缤纷,演绎无穷!无论直接或间接化气,这个“化气”生命态谓之肺胃主元气。如胰高血糖素、胰岛素都属于肾精化生的肺津,前者升糖属于肝,后者降糖属于肺,皆属于肺胃元气。唐容川说:“肺之津生于肾中”,肖京说:“胃气一充,津液自行”,庆云阁说:“胃主四肢,为津液之主”,关于津液有肾肺胃三说,笔者认为,津液之根在肾,表达为肺胃,肺胃主一身之津液,主一身之元气。三磷酸腺苷(ATP)属于核苷酸,也是肺胃之津,津升化气则供应能量,是人体所有生命活动的总元气。
脾主运化,广义指所有的生命活动,狭义指营养物质的运化。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或程序,藏象们无不参与,不过以脾作了总命名。来自食物的营养物质(水谷精微)结构不同于自身,乃异体之物,“阴湿”之性极重。张景岳说:“胃中阳气,其热如釜”,蒋式玉说:“胃之纳,脾之运,皆火之运也”,张聿青说:“胃为阳土,水谷至此,顷刻即消,吾身之一丹灶也”。营养物质运化的终极场所是细胞,尤其是细胞内的线粒体,“其热如釜”,氧化力极强,是水谷精微由“生”变“熟”,由异变己的“丹灶”。笔者称肺胃主受纳腐熟,肺胃主氧化。黄帝们只有肉眼,不知道细胞,但再笨之人也知道食物由生变熟的道理,知道人的气力来自水谷精微的“化气”。认为水谷精微必须经过从鼻吸入的天阳之火的“火运”(腐熟氧化)才能生成元气。认为肺气象天,吸入天火,完成运化。黄帝们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指出脾主运化的高级阶段是肺的气化作用。这和现代所说的初级运化在细胞质进行,然后生成的丙酮酸要“上归”进入线粒体高级氧化阶段完全吻合。线粒体的三羧酸循环(TCA)、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系统即呼吸链属于肺胃主氧化的“火运”,线粒体其根在肾,命火熊熊,其标肺胃,腐熟氧化,乃“吾身之一丹灶”,最后生成了元气ATP。
糖和脂质分子中的氢、二氧化碳,以及中间产物酮体皆属阴湿之性,通过线粒体“丹灶”的“火运”,使之释放能量生成元气ATP,同时生成的水成为水液,生成的二氧化碳等水湿之物从气道和水道排出。同时,为了抗衡水湿的毒性作用(酸中毒),人体还有属于肺胃的“燥气”(碱贮备)系统,即燥湿平衡或酸碱平衡。陈平伯说:“燥令从金化,燥热归阳明”,黄帝们的肺胃之“燥”包括酸碱平衡的碱贮备。
人体能量主要来自糖运化,脂肪居于次位,再次是蛋白质,蛋白质主要作用是成形。当糖运化障碍时,FFA成为主要供能物质,就会产生多量运化中间产物酮体,发生酮症酸中毒(DKA)。糖尿病肾肺胃阴虚,胰岛素降糖乏力;同时,金虚不能制木,肝阳上亢,木火刑金,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等升糖升脂太过,脂肪分解加速,FFA居高不下,运化不及,酮体堆积,成为DKA。酮体中除了丙酮为中性,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均为酸湿,消耗肺胃燥气。
糖、脂质皆高能物质,运化正常时是供能物质,运化失常时,气有余则为热,能量堆积反而变成热邪。因为它们本是湿邪,所以成为湿热。如高血糖的“高”,超出了生理,有余则成为湿热病邪,它能糖化蛋白质及生成超氧化物,属于湿热及燥热病邪。
FFA是阴湿之物,必须进入线粒体的TCA(三羧酸循环),腐熟氧化。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使FFA进入线粒体,属于“上归于肺(线粒体)”的肝阳之气,在DKA时,肝阳上亢,升糖之阳气太过,降糖之阴气不足,属于肝阴气的丙二酰辅酶A缺少,不能制止肉毒碱酶的“上归”作用,过量FFA进入线粒体,就会生成酮体。
黄帝们用两分观念把复杂的人体结构看成两个层次。如血脉为内为营分,血脉外广大的领域为外为卫分,前者属于肝脾,后者属于肺胃,肝脾主营分,肺胃主卫分。《黄帝内经》说咸盐入血,血与咸相得则凝(高渗),凝则胃中汁注之而胃中竭(细胞内液向血脉转移),发生了口渴。所说的“胃”即指血脉外广大的细胞群。高糖高酮则营分血热,渗透压升高,卫分的细胞内液“注入”血脉,肺胃水津缺失而津亏,出现了烦渴多饮、呕恶纳呆等。营分为里卫分为表,卫分外通孔窍,包括气道、水道、谷道、汗孔等,专为排出水湿而设,谓之肺胃通降。肺胃通降则排粪排尿排汗排二氧化碳。心属于火,但心火宜降宜清,肺胃通降,排出水湿热毒物,营分水湿得以从卫分而泄,则心神得安,故肺胃肃降则心火得降,有清心护神作用。DKA时,肝阳上亢,营分血热,卫分肺胃肃降失司,湿热蕴积,“逆传心包”,发为神昏。对于肺胃与心神的关系,前人多从胃府阳明胃热阐述。庆云阁说:“神昏是胃经热极乘心”,何元长说:“胃热乘心,神识昏冒,妄言不休”,《验方妙用》说:“胃热蒸脑,无不发现神经诸病也”,陈平伯说:“燥令从金化,燥热归阳明”,吴达说:“胃为阳明,化气于燥金”。笔者则称,肺胃为阳明,一气相通,属于同一个藏象。肺胃湿热壅盛则“逆传心包”,蒙蔽心神。
黄帝们说:“胃者六府之海”,“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肺胃所主的卫分或胃府乃人体津液的流通通道,以及津液们各显神通,登台表演的广阔天地!而且因为肺胃外通体表孔窍,直接向大自然开放,能对津液进行调节。尤其是尿窍至关重要,管道盘绕,蜿蜒绵长,为水津们的“升降出入”留下了时间和空间,是津液们交流互通的“胃为之市”,“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从而调节水津,平衡酸湿。高学山说:“心阳心液,起于胃阳胃液”,“阳明胃府,为营血之源”,“心中之阳神,常依附于胃中之阴气”,黄帝们非常重视心胃关系,因为卫分胃府阳明既是营分水津的供给者,又是营分水湿热邪的排出者,直接关系到心神之清明或神识昏冒,笔者称为心胃相关,心胃一体。在DKA时,酮体等湿热病邪弥漫于肺胃气分,如北京夏日桑拿,不仅熏蒸心脑,还从水道带走大量水津,又加以呕恶丢水,进水也少,于是肺胃水津亏虚,心神昏冒,继而血脉不充,循环衰竭,营卫阴阳离决,发为休克之厥。
张聿青说:“人身之津液,流布者即为清津,凝滞者即为痰湿”,“惟胃有蕴聚之痰,斯胆失下行之路,于是甲木生火,火即化风”。王纶说:“痰乃津液之变,如天之霜也”。笔者已经讨论了痰邪(参“中医说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临床研究杂志》2010年7月刊),认为痰乃精的病理性产物,即精发生非生理性的三变(变性变形变态)成为痰。精升生津,把精比喻为水,则津就如云雾,一物两态而已。故痰乃精津之异变。酮体属于脂肪精生成的津,正常运化时是肺胃之津,堆积则三变为痰邪。所以,酮体一邪,一身而兼痰湿热三邪。肺胃胆喜肃降,清化痰湿热邪,如炎暑汗蒸,忽来萧萧秋风,尽登清凉世界矣。胆属于胃府,乃专司信息传递者。凡神经、激素、免疫介质、细胞之间的普遍联系离不开传神之津的传递,黄帝们称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笔者称肺胆胃主传递信息,传递通畅谓之肺胆胃通降。在DKA时,痰湿热邪耗津阻气,阻滞肺胃肃降之道,信息“塞车”,变为痰邪,于是逆而犯心,熏蒸心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