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说动脉粥样硬化---驳973计划的错误观点

(2012-12-27 17:37:30)
标签:

分子细胞

黄帝内经

健康

文化

现代版

分类: 中医学

 

    动脉粥样硬化(AS)是指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的病变。脂质与糖类沉积,从动脉内膜渐向动脉中层侵蚀,继发出血、血栓、纤维增生和钙质沉积,以致动脉管壁变硬变脆口径缩小。进而导致心脑肾等脏器缺血性病变。

    祖先们没有现代科技手段,但“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用肉眼观察了皮肉筋骨血、心肝脾肺肾,创造出了中医学。今天有了显微镜等等现代设备,分子细胞一览无遗,中医学应该从肉眼时代进入显微时代。古人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鲁迅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从黄帝内经走了第一步,从世纪之交开始了第二步,即中医学的“显微”时代,向分子细胞领域进军的号角吹响了!

    黄帝们说“心部于表,肾治于里”“心肾为一身之大表里也”,此种理论在中医学随处可见。人们以为这是玄学,其实这是用方位学认识人体生命。任何物质都占领空间而有上下左右南北距离等方位。比如,血糖和糖元就有高低之分,血糖在天,糖元在地;前者为阳,后者为阴;血糖高则热,血糖低则阳虚;糖元缺少则阴虚。动脉血属于阳,其周围的细胞群属于阴;血脉属于里,血脉外的细胞群属于表;动脉血向组织灌溉,由里达表,这是“天气下为雨”。方位学贯穿中医学,从而有了层次性,有了阴阳升降。或者说没有方位学就没有中医学。方位学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是东方医学对人类医学的伟大贡献。

    杯子盛水,只有壁和水两层结构。鸡蛋、葡萄、细胞莫不如此。笔者称它们的“皮或壁”为皮膜,皮膜受纳着水液。大而言之,人体不过是皮膜系统受纳着水液而已。中医学最讲物质性,不但承认生命的物质性,进而对其占有时间空间的时空性总结为“受纳”。如人体的空间位置感属于受纳,在血压忽高忽低时,动脉容量盈亏时等等情况下,会发生弦晕呕吐的胃气上逆现象,就是受纳出现了问题。受纳后,就要对受纳底物进行加工,使之由“生”变“熟”,由非己变自身,因为非己物质是“身外之物”,必先经过皮膜,才能由外入内、由表进里。笔者称为肺胃合皮膜主受纳腐熟主表。这就是西方没有东方有,中华人体科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肺胃合皮膜主受纳腐熟主表,适用于分子细胞和组织脏器。比如肾上腺素来到了细胞,虽然是自身组织产生的激素,但对于细胞讲属于非己,先被细胞膜(皮膜)的受体受纳,进行识别,决定是接受或排斥拒绝,如是接受,就由受体的酶系统进行腐熟,结果从肾上腺素中提炼出了信息,将此信息传入细胞内,再经过细胞内的受纳腐熟系统再加工,最后这个信息才能发生它分解糖元为葡萄糖的效应。病毒细菌、食物要进入人体,死亡衰老的自身细胞面临免疫细胞,脂质等非血管壁自身结构的病理性物质进入血管壁,都要经过肺胃之受纳识别腐熟等过程或规律性。因此,肺胃主表而司受纳腐熟是高度提炼的藏象语言,适用于广泛的生命过程。

    黄帝们说,正气不虚,病安从来?从来都把疾病看成正邪两个层次去考量。张景岳说:“一来则一往,一升则一降,而造化之机正互藏为用者也”,在动脉壁的硬化问题上,不能只说脂质,还有抗硬化的方面。血管壁和血液是两层结构,血管壁皮膜受纳着血液。血液属于心肝脾和营分为里,血管壁属于肾肺胃和卫分为表;前者属于升,后者属于降;前者属于火和木,后者属于水和金,两者维持着动态平衡。

    人体结构物质谓之精。蛋白质和脂质属于精。但其发生非正常的三变时,就变成了痰邪。三变指变性、变形、变态。精是元气(生命原动力)载体,元气有余则为热,正常脂质为水谷精微,超高血脂成为痰,元气有余成为热,成为痰热病邪。肺胃主皮膜,喜润恶燥,喜凉恶热,喜通降恶上升,故肺胃与痰热不两立,肺胃强则痰脂化,肺胃弱则脂质胜,胜则入侵皮膜血管壁,使之痰变为粥样硬化。

    兹参考Ross(1976)提出的AS斑块形成的损伤反应学说,予以剖析。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笔者称病邪外受,首犯肺胃,皮膜应之。血管壁的皮膜属于卫分,是一层半透性屏障,本身就具有防脂侵抗硬化功能,关于这方面资料很少,应该深入研究。它能释放抗增生效应的扩血管物质如一氧化氮(NO)。增生属于肝脾向上之阳热,缩血管属于肝脾藏血统血的收升之气,而抗增生和扩血管属于肺胃宣降、释血之气和受纳腐熟之气。

    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感染等等内外因素对血管内皮的慢性损伤下,致使肾亏肝旺,皮膜受损,肺胃肃降不及,受纳腐熟即抗血管壁损伤能力下降,如内皮合成分泌NO减少;同时心火肝热、血热血粘稠而内皮素释放增加(属于肝气收升的缩血管物质),内皮粘附因子的表达增加(属于热邪),内皮的抗血栓功能紊乱(属于肺胃释血,而血栓形成属于肝藏血)。在以上木火刑金的态势下,营强卫弱,肺胃皮膜失固而卫虚,脂蛋白和其它血浆成分对内皮的通透性增加而营热。

    营热卫虚,脂质犯肺,首犯皮膜,血管痰变。血浆LDL乘内皮皮膜损伤之机,进入血管壁成为痰邪。如果肺胃受纳腐熟健全,则可腐熟而化之,但肺胃肃降、腐熟功能下降,即化痰不及,痰热蕴肺。

    肺胃主腐熟,包括腐熟酶类和氧化作用,因此,可以说肺胃主氧化。《灵枢》说“胃热则消谷”,张聿青说:“胃为阳土,水谷至此,顷刻即消,吾身之一丹灶也”,肺胃氧化之热能消谷也能消“血肉皮膜”,但正常人体“一来则一往”,自有防范,称为肺胃之阴。在肺胃阴阳协调时的氧化过程“风平浪静”,不会出现热象。如果肺胃阴虚,或超氧化,就会成为病理性的肺胃阳明燥热,就会损伤自身皮膜。

    营分在里,卫分在表,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属于卫分,肺胃主卫分主免疫。巨噬细胞属于肺胃卫气,其吞噬、腐熟氧化功能属于肺胃“消谷”之热。但在营热卫虚、木火刑金情况下,肺胃燥热而腐熟氧化功能下降,脂蛋白进入皮膜后,与细胞外的基质物质蛋白多糖结合为痰湿病邪,增加了腐熟的难度。虽然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都能氧化LDL,反而吞而不化,炼精为痰,使之成为顽痰。如巨噬细胞虽然能吞噬LDL,但氧化后的LDL能抗腐熟(能与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结合,被一起吞入),吞而不化,愈吞愈多,吞噬细胞由于吞噬大量的脂质变成巨噬泡沫细胞,成为痰湿热三邪蕴肺,此邪藏于血管内皮之中,成为皮里膜外之痰的斑块,最难消除。

    泡沫细胞愈积愈多,死亡后释放出痰湿热性脂质LDL;还释放出有腐熟毒性的属于阳明胃热的水解酶;释放出阳明燥热性自由基;还释放出属于阳明胃热的促炎介质(如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花生酸类等等),诸多因素相加为患,于是纤维斑块牢固结实,形体渐大,突出血管内壁;动脉痰变而变厚变硬,内径缩小,血流受阻。

    《素问》说:“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王孟英说:“胃为阳土,宜通宜降”,所以胃府即水谷津液流通场所,流通则谓之通降。动脉血管属于胃府,是血液的流通管道,流通则肺胃通降,阻滞则肺胃失降。AS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是脂质积累的痰变阶段,血管壁虽然痰变,痰湿热三邪胶结皮膜,但血管腔仍保持通畅,此期称为胃府痞满期,临床可以没有明显症状,或出现胸脘不适、痞塞满闷,临床多见于泻心汤证。中期阻塞血流,心脏长期慢性供血不足,以口唇青紫最多见,往往30岁就发生了,时有前胸后背的闪疼,已经进入瘀血阶段,宜理气化瘀通脉、豁痰消积。后期则是心梗发生,要急诊抢救。此病现时较多且年轻化,属于富贵病,多伴有血糖血脂血压的三高,多数服用西药,不仅症状被掩盖,自以为无病健康,不肯就诊中医,而且脉象也不明显。但久侯左关见洪滑,右脉多弦紧,乃肝旺及胃府脉道受阻之象。多年临床中,见右手脉弦浮且硬而无明显不适者,不解其意。今方明白是动脉硬化的慢性过程。右脉主降,象肺胃下行之气,象诸管道(包括血管、前列腺、子宫、二便、腰腿血脉)的通畅与否。弦乃阻滞之象,血脉欲行而有物堵之。以笔者所见,寒湿者五积散、麻黄附子细辛汤;湿热者半夏泻心汤导痰汤;瘀阻者柴胡桂枝血府逐瘀汤水蛭三棱等;痰重者白芥子、葶苈子、枳实、槟榔、山慈菇、鸡内金、半夏、瓜蒌等;阴血虚亏者龟鳖二甲归芍熟地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