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天气下为雨,地气上为云。这是拿自然界现象说人体生命。认为人体如同天地,或者说人体也是一个小天地。不仅是雨与云,人体也有风寒暑湿燥火等等自然界的现象。
以上看似简单,一旦引入人体就非常复杂。就会形成一个理法方药齐备的中医学理论。
先确定人体的天地,于是,上、阳、火、心成为天;下、阴、水、肾成为地。从心到肾谓之降,从肾到心谓之升。黄帝认为阳从左,阴从右,于是有了左升右降之说。左升则肾水变心火,右降则心火变肾水。左升不是肾升,而是肝脾代之,或者说肝脾之升实际就是肾水之升。同理,心火宜降,化为肺胃,肺胃降则心火降,肺胃肃降时,心火随之而降。
人说,这个理论很虚玄,其实,它是放之四海(人体)而皆准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体生命规律性。以微循环为例,微循环是有别于体循环(动静脉、心脏之血液循环)的另一个血液循环,笔者称为血络,是非常微细的毛细血管网,管壁菲薄,有利于血液(津液)出入,与组织形成了双向交流,即动脉血从血络流向组织,组织液同时又流向血络,形成了一个“布津市场”。血络为天,组织为地,二者是一个小天地,肺胃主布津,肺胃肃降则津液布化,“天气下为雨”,津液富含营养物质,对组织的营养作用如同雨露滋润大地,同时又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大地回春,生机盎然,给细胞们赋予了生命力。以上西医学称为灌溉,非常准确科学的命名,谓之血络灌溉,给细胞们带去了活力、生命力,而活力的自然界表象是火,此火来自天上的心火,或者说,肺胃肃降给大地之细胞群带来了心火。比如,血络灌溉给细胞群带来了氧气,这个氧气就是天火,其氧化作用就是心火的气化。与血络灌溉同时进行的还有组织液的回归,谓之肾肝脾收升或左升。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能
促进水液左升,从而有自身补液功效。在急性低血容量性休克时,静脉容量血管空虚坍陷,此汤于无水处找水,调动组织液回归静脉,纠正休克。笔者没有实验室条件,心有余而力不足,后人可以实验验证,其中大有学问。
以上,仅仅以微循环为例,简单地讨论了天气下为雨,地气上为云。其实,这个问题包涵的内容很广泛,如氨基酸合成蛋白质为右降,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为左升,升血糖为左升,降血糖为右降,本文不拟讨论。
中医学的确是博大精深,你看它在说阴阳升降水火等等,好像和分子细胞毫不相干,其实它时时处处无不落实在微观的分子细胞,无不在宏观涵盖微观,包容微观。人体的微观世界其实不是乌合之众、散兵游勇,它们遵循天地升降循环规律在进行生命活动。这是我们现在必须去研究的课题。现在中医学界的研究是西化派,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