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属于中华文化的中医学博大精深,经过五十多年的实验室研究,仍然是一个千古不解之谜。这些现代化的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用西医来化中医”的研究大军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外壳”遮住了他们的视线,因此,他们要“剥去”中医学的哲学外壳,显露其自然科学的庐山真面目。现在,他们投资了2·95亿元,进行大规模的“剥去”研究。
人体是物质的,中医学称为形质。西医学有显微镜,研究形质的微观,已经到了分子细胞水平,是名符其实的自然科学。黄帝内经说“肾藏精”,明·张景岳说“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认为肾精是形质的物质基础。现代医学认为蛋白质和细胞是形质的物质基础,可以说肾精是蛋白质和细胞的代名词,前者属于宏观,后者属于微观,宏观涵盖微观。
西医发现,人体内有许多超微细结构的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多肽、脂肪酸、核酸等等,中医学虽然没有看见,但知道人体还有比肾精更微细的物质,称为肺津,上述葡萄糖等属于肺津。认为肾精上升后,变化为肺津;肺津下降后,变化为肾精。笔者称为津降生精,津升生精。黄帝内经说:“精化为气”,张景岳说:“精化为气,谓元气由精而化也”,笔者为之归纳为,肾精与肺津本是一物两态,都是元气(生命原动力)的载体。因此,精津有两个生命状态:化气前与化气时,即精与津存在潜藏态与激活态,前者是活力未释放,后者是活力已释放。如细胞可以生产许多称为细胞因子的物质,它们是信息(元气)物质,当信息没有释放时,元气处于潜藏状态,谓之津藏气;当信息释放或表达时,是元气的释放状态,谓之津化为气。元气即信息的潜藏状态,如同秋冬时虫类的蛰伏,属于肾肺所主的秋冬和肃降;元气即信息的释放或激活状态,如同春季万物复苏,属于心肝所主的春夏和升发。
在人体形质问题上,中西医虽然说法不同,但二者是沟通的。就像吃饭穿衣等等,东西方语言不同,但可以翻译而沟通。但中医学与西医学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医不深究形质的结构问题,它关注的是形质的状态,即生命态。因为分子细胞个头虽极小,和大块头的猪牛羊及人体一样,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也受自然界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也受喜怒哀乐等情志的干扰,也有消极与积极、敬业与偷懒、通畅与阻滞、休眠与工作等等状态。比如,免疫细胞属于肾精,免疫力属于肺所主的卫气,工作不力谓之肺气虚;该激活时难激活,属于春令当至不至,肝肾阳虚,升发不及。
人体的精津或分子细胞非常复杂,队伍非常庞大,它们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法则,形成了小系统、大系统甚至是巨系统。这些巨系统的学术名称谓之藏象理论。中医学的心肝脾肺肾、胃胆膀胱等等都是巨系统名称。藏象理论是研究巨系统生命态普遍联系的科学。
所谓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等都是对生命态归纳概括后所形成的科学语言。如蛋白质属于肾精,分解后生成了氨基酸或多肽谓之精升化津,前者属于精,后者属于津;前者属于肾,后者属于肺;前者属于阴,后者属于阳;肾精生成肺津属于上升性物质运动。这里的阴阳升降都是哲学名词。当肾精变化为肺津后,肾精不复存在,变化成了肺津,生命态的时空性发生了变化,描述时空性变化的科学语言就是阴阳升降。而这正是中医之长,西医之短。所以,建立在生命态普遍联系基础上的中医学离不开哲学,没有了哲学,就脱离了唯物辩证法,就没有了生命态,也就没有了中医学。
西医学也有哲学,如血压、血糖、血脂之升高与降低就是生命态的升降,并且内涵时空性。它们都已经不属于微观层次,是微观升华所出现的宏观概念,属于中医学范畴。说明分子细胞在普遍联系下,必然会由微观向宏观升华,出现系统性、层次性等等宏观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了宏微规律:微观升华宏观,宏观涵盖微观。藏象之心肝脾肺肾等本来就涵盖包容分子细胞,阴阳升降等哲学语言是宏观涵盖微观所必须与必然。
所谓中医学的哲学遮住了视线,要剥去哲学的观念与说法是反科学的谬论。是纠正还是坚持“剥去论”,应该从是否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认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