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热土在北京
(2008-10-10 13:30:01)
标签:
健康 |
原以为中医的兴盛之地是川陕豫鲁等地,来到北京,才知是井蛙之见。
北京人相信号脉,脉象的确能反映身体的状况。笔者从脉象能测知其心态之平静、易怒等况。而且将脉象作为处方下药的重要依据。如一女孩,右脉甚滑,非孕即闭经,询之已闭经三月,得之服避孕药及人工流产,观面色青白如冬日受冷之状,以冲任胞宫瘀滞处方,两剂得通。一中年女性,号脉右尺滑实,而谈笑如常,告之腹内必有聚积之物,患者笑示B超单,是卵巢实质肿块,性质待查。
北京人有一共识,慢性病、功能性病只有中医能调。一中科院6旬女姓,每晚10时入睡,到12时突然惊醒,发出尖叫,此后再难入眠。同时伴严重早搏、大便甚艰,数日一厕。脉象弦数甚急,杂乱之甚。患者痛苦不堪已数年,三百元、一百元、伍拾元一次的挂号费看中医,无问大小医院诊所,正所谓病急乱投医。笔者以心肾不交,神不归舍,投以大剂龟板、龙骨、生地、白芍、枣仁等,大滋肾水,重镇潜阳,一剂而当晚得睡6小时,未发生尖叫。此后以此方加减调之,憔悴之容渐滋,大便通畅,心律正常,得复正常人生活。北京药费较贵,普通一剂20元左右,10付20付,掏包甚爽,其中不乏家境艰涩者,一是治病心切,二是相信中医,三是较之西医还是便宜。
如民意测试,北京人相信中医的比率肯定高出它地。
思之其因甚明,北京乃历代建都之地,人文荟萃,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乃高人群集之所。到了清代,中医学达到了一个高峰,编辑了《医宗金鉴》,诞生了温病学派,是中医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北京作为京都,中医底蕴非常深厚。所以,中医的热土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