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方医学走进分子细胞

(2007-07-07 21:41:09)

 

东方医学走进分子细胞

 

陕西省汉中市汉医药研究所  范维乾

 

    东西方的文化不同,对人体生命的认识不同,东西方医学的面貌也大异。今天,它们同时生活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没有理由形同陌路,必然要向对方走去。现在,古老的东方医学终于走向了分子细胞,它也要实现现代化。

    走进一个陌生的大城市,身陷于大街小巷之中而不辨方向,这时登上最高点,全城面貌尽收眼底了然于胸。随着分子细胞领域的新发现越来越多,会有走进迷宫难辨方向之惑,亟需登高望远而全局在胸。这个人体的“了望塔”不在西方在东方。东方的黄帝们几千年来以“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毅力修建了人体的了望塔。一个水杯、橘子、鸡蛋的结构十分简单,一层皮(壁)包着一腔水。橘子里的内皮和薄膜是外皮的延伸,是一个“皮膜”巨系统。不管人体如何复杂,也是一层皮膜包着一腔水的皮口袋。科学术语是肺胃合皮膜而主受纳。黄帝们抬头看天低头看地,就把天地现象引入人体,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天复地载,肺气象天为华盖,像一把大伞包容或受纳着人体。又说“胃为五藏六腑之海”“胃者六府之海”,胃像大海受纳百川和仓库储藏万物一样,受纳着整个人体,肺胃是人体的“海、盖、外、表、皮膜”,合称为肺胃合皮膜而主受纳主表。古人们用粮食酿酒时会出现发热,认为是热力的作用。用火炉可以把生的食物加工为熟食。认为人体也像一个大火炉,使食物由生变熟,故合称为肺胃合皮膜主受纳主腐熟主表。通过上述讨论得出的这句话,意味着我们修建了一个登高望远的人体“了望塔”。

    站在“塔”上看人体,在西医看来似乎互不相干的细胞膜、大脑皮层、血管壁、三大管腔壁(气管、胃肠管、尿路)、子宫壁、汗腺管、皮肤粘膜等都是“皮膜”。皮膜是一个物质实体,它有三大主要功能:受纳、腐熟和通降。受纳指接触、识别、接受和支架。支架即成形,即三维立体结构,没有成形就没有人体和万物。肺胃主表,皮膜是人体的最外层,与外环境相接触,皮膜上的感觉设置对外来信号进行识别和反应。皮膜上有“口窍”,张口就能“吃”,是对来自外环境的非己物质进行受纳。

    皮膜是屏障,可以允许或拒绝非己物质通过。凡通过皮膜的非己物质必须经过“热处理”,即经过腐熟后,变“异”为“己”,变“生”为“熟”,即同化作用。肺胃主受纳腐熟巨系统包括:食物性腐熟,肃清性腐熟,信号传导性腐熟。肃清性腐熟指外源性及内源性有害物质也即非已物质的肃清与排除,包括免疫,排泄,生物转化功能等。如二便排泄、排汗排痰排脓、分娩、毒物之代谢功能等,称为肺胃主宣降和肃杀。这些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是“热毒”,比如,败血症、尿毒症、妊娠毒血证。肃清热毒好像秋气肃杀,秋高气爽,而肺气应秋。免疫的本质也是对非己物质的“吃”和“腐熟”与“肃杀”,与食物的腐熟并无本质上的不同,都是对非己物质的“热处理”。人体的“表面”是一个巨系统,称为肺胃合皮膜而主表。细胞是一个生命体,维护安全是它的权利,它的皮膜屏障(质膜和内膜)担此重任。激素来到细胞表面,对细胞来讲是非已之物,先经接触识别受纳,再对激素进行腐熟,汲出信息,传入胞内,又经胞内酶系统的腐熟,将激素信息化异为已,为细胞所认可,才对信息作出相应反应,如肾上腺素之糖元分解作用。前后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及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菌之间的受纳腐熟也是如此。各种凝血因子在血小板表面(皮膜))上的激活过程即受纳腐熟也是如此。在信号激活过程中,除了化异为已,还存在信息逐步放大加强的“接力棒”式传递,概括为信号传导性腐熟。肺胃主受纳之支架或成形作用又指“空间”,万物和人体都要占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人体和细胞。虽然西医也讲空间,但没有上升为一个宏观或社会问题来应用。受纳空虚则虚,受纳超容则实。中医之“六府”是空间的专用术语。府指储藏的库房,虽有胆胃大小肠等六个府,但总名称是胃府。胃府受纳着津液(见下文)和运化产生的废物。废物主要指汗尿粪。胃府就是肺胃主受纳与腐熟的空间。其内容物的运动方向由里出表、由上向下,称肺胃主宣降。泌尿系产生尿液,汗腺产生汗液,胃肠排出粪便,皆是肺胃之宣降。尿之上源是细胞群,泌尿系是其“出水口或泄洪口”。汗尿同源,皆是津液之废。肺胃宣降则利尿、发汗、排大便。利尿的细胞变化是钾入(升)而钠水出(降)。肺胃宣降则利水利钠。肺胃失降则水(钠)毒为患。在高血容量时,水肿时,细胞内高钠肿胀时,颅内压增高时,青光眼时,妊娠时,占位性疾患时,内耳半规管肿胀时,皆因受纳容积增大,肺胃宣降失司而其气上逆,发为眩晕、呕恶、小便不利等症,可用宣降肺胃法治疗之。人体之“吃”有四:吃食物、空气、病邪(病菌病毒、饮食过量)和信号。皆存在受纳腐熟问题。故中医对呼吸、免疫、视听及接受信号的神经与大脑有异病同治之说。营养性‘吃”和免疫性“吃”的物质都是非已之精——异体蛋白、脂质、多糖、核酸、细胞等生命物质。异体之精的表面标记与已大异,被肺胃受纳功能所识别,或予排斥,或腐熟之,化异为已。免疫之吃除了受纳(结合),如抗体将病菌“擒拿归案”,再交给补体消灭之。还指酶活力等,如吞噬细胞之吞噬,溶酶体酶的腐熟,补体的脂酶活力,细胞之氧化作用等。必先受纳(包括表面识别)然后才可以腐熟。“有诸内必形诸外”,发生在分子细胞水平的受纳腐熟,如吞噬细胞也有“囫囵吞枣”食而不化之时,溶酶体酶也有泛滥成灾,反以自体细胞为食之时,信号传递之“接力棒”也有有序性紊乱之时,这些病理性的受纳腐熟皆可在人体体表的外在“窗口”—— 可以在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舌苔、形神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谓之藏象体表投影。如吞噬细胞、其它细胞和抗体补体病菌的结合体,都会发生食而不化,可表现为脘腹部的痞满及嗳腐吞酸,溶酶体酶的自溶可表现为肺胃痰热壅盛。这里的“痰”指精(结构物质---蛋白质核酸、形)的变性变态。脑细胞的痴呆、肝炎、化脓病灶、血液病、癌瘤、血管壁的脂质沉积,组织纤维硬化等,均属于精的变性变态,变为非已则为痰,故有痰生百病之说。皮膜之管道部分对内容物发生作用力,使之向前运动,称为通降。凡人体的管道(包括脑脊液管、泪管、眼液管)的运动方向是由里出表、由上向下,故称肺胃主通降。血循环管道由中央向周围即由里出表,也是肺胃之通降。

   今天人们的“内外”观是错误的。把四大管腔(呼吸、胃肠、泌尿、宫腔)看成体内,其实它们和皮肤一样是向外界开放与大气相通的人体之表,也是“口窍”。宫腔泌尿和流脑乙脑感染之初会有恶寒发热之表证而归属于卫分。是外邪的初犯之地,称为病邪外受,首犯肺胃。站在皮膜的立场看,外邪初犯时,作为屏障的皮膜就是正邪交争的战场,故称为卫分。大脑细胞位于极内,内极则外,是人体最内的一层“皮”,和最外的皮肤、四大官腔壁、七窍、四肢手指等遥相呼应、“心灵感应”,连成一体。笔者猜想,今天难以破解的经络之谜,是否就是同时“画”在大脑、皮肤及感官、众多细胞膜上的三位一体的感应线路图?针刺穴位时,“三位一体”同时感应?人体除了“有线”联系外,是否还有高速度的互联网式的某种“无线”联系?在电台、手机、互联网还没有发明时,人们那里会想到“无线”呢?请不要以今天的认知去先入为主,否定明天的人体发现吧。

  今天人们常说一分为二,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客观事物,这最早见于易经八卦,是黄帝们认识人体生命的基本观念,笔者称为两分观念。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就是两分观念的具体运用。这不仅科学,而在于操作起来最为简捷明快、纲举目张。上文说的“皮口袋”就出于两分观念。清代叶天士提出了“卫气营血”,将正邪之争概括为四个层次,是认识“人体战争”的一次大飞跃。此后,王孟英将“四”简化为“二”,只以“气营”论输赢,操作更方便。什么是气分与营分?指皮口袋的两个层次,皮膜是气分,津液是营分。皮膜为器,内盛津液。津液指载体水及以水为“家”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内外液、电解质、营养物质、分子细胞(当然有核酸蛋白质)、细胞外间质,是生命之所在,人体之根本或根基。皮膜的支架作用不仅成形,其屏障作用护卫着生命之根基的营分。就像军队保卫人民,军队也是广义的人民,人民又是产生军队的源泉,是可分又不可分的“难得糊涂”的概念。是因为人体互联网的立体联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糊”态势,黄帝们称为“相错”,“模糊”也是一种科学。病在气分,皮膜是战场,营分为后方,御敌得力,后援不断。病在营分,津液是战场,敌犯已深,根基动摇,生命垂危。

    从清代以来,在外感热性病的认识中,津液至关重要,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一说肺主津液,二说“胃主一身之津液”,因为肺胃合皮膜而受纳着津液。无论战局在皮膜或营分,战资为津液,是津液的消耗战。

    读了以上的讨论,人体生命的东方观具有纲举目张的优越性。使复杂多变难以驾驭的人体生命现象高度概括、高度统一,即前文所说的站立于高塔上极目远眺,全局尽收,成竹在胸。人们会问,中医是宏观科学,为什么一下子就到了分子细胞中去了呢?西方科学在1665年发现了细胞,它最初的含义指僧侣住的小房子,认为是人体生命的基本单位。从此,几百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了极为先进的现代科学。但是,西方科学没有把人体看成一个社会。因为它还没有对社会正确定义。笔者认为,社会是“群体生命相互联系的生命态”。当生命个体群居时,必然相互发生信息传递和交流,从而有了凝聚性,就产生了社会。比如,有一种单细胞的粘菌,会凝聚成一个多细胞的生命体,细胞们一改祖传的自由性和“各扫门前雪”的个人主义,产生了集体主义或社会性,从而形成了一个社会。蜜蜂和蚂蚁是一个社会,野马和野驴群居时会产生首领,对下属发出号令。大海里的同种鱼群也是一个社会,它们中间有某种“电讯语言”,才会在瞬间掉转方向,就像一条鱼一样。人体内的细胞们都有自己的“家”或“小房子”,人体并不是细胞们融合成的“大细胞”,是细胞们在保留了个性的前提下,发生了集体主义或社会性的重大变化,所形成的多细胞群居的社会。于是,应该有生物、人体和人类这三类社会及社会科学。黄帝们把人类社会引入人体,认为人体和人类一样,是由统治者和百姓共同组成的社会,“百姓”是人体社会的基本单位。我们惊奇地发现,“百姓”和“小房子”或细胞异途同归,名异而实同。黄帝们的这个“细胞发现”,没有细胞之名,却有细胞之实。东西方在细胞是人体生命基本单位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从此以后,东西方却走了截然相反的道路。东方向宏观去发展,西方向微观去发展,都是成果斐然。形成了异性相吸、优势互补的态势。因为黄帝们虽然口讲宏观,但这个宏观建立在微观或细胞的基础上,它不是空中楼阁、无根之木。这个宏观是细胞们在相互联系中发生了“升级”,升华出的社会性概念。归纳为:微观升华宏观,宏观涵盖微观。所以,黄帝医学走进了分子细胞是合情合理的,是社会的特性决定的,是自然规律决定的,是东西方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预示着人类科学的发展从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不难看出,黄帝医学向现代科学拜师后,发生了一场自身的革命,弃伪存真、扬长避短,宏观科学大步前进,焕发了青春,有了新的生命力,才能走向现代走向分子细胞。虽然它在历史上也在不的创新,但是在现代,脚步太慢了或在原地踏步不前,它的理论太苍老了,与现代的距离太遥远了。是因为中医人士读古书把脑子也读老读死了,仍然停留在远古,看不见现代或想看而没法看。难道黄帝们传给我们的家业要败在我们手上,眼看着它一天天萎缩,大病不起而回生无望,我们要做对不起祖先和子孙的千古罪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