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准基金入市救市
反哺股市是正道
强者 2008.11.4
星期二 15:25

今天收出一颗阴十字星,虽说没有破底,但是,笔者的一贯观点是,几大决定性影响因素如不改观,当然包括国家队平准基金实质性入市救市.破底阶段性下行就是迟早的事.我们要抛弃幻想,抛弃侥幸.熊市不言底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言底呢,请参见笔者的前期博客.我们的思想,思路要有连续性,一致性;不能市场涨就言涨,不能市场跌就言跌.炒股在笔者看来其实是一件大道至简的事儿.这也是笔者身经百战后才看清楚与把握住的.这一点在笔者的前期博客中也有论述.
在当前的情况下,无论我们怎样分析,怎样预判;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如无外力救市,市场仍将惯性下跌>.我们常说估值底,政策底,市场底等等,其实真正最主要的是什么呢?
这才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无论我们多次认为的估值底,政策底,市场底都是不堪一击的.不是吗?!
其实,我们常常被股评人士的"现在的下跌空间不会太大"等股评所忽悠了.其结果是越跌越多,越跌越深,到现在已经是动弹不得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股价滑向深渊.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事前预判,事中求证加掌控,事后总结提高".才能使我们少犯错误,犯小错误,不犯大错误,才能使我们成熟起来.
还有一个观念是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只能是市场趋势的跟随者,而不是市场趋势的制造者,在入市资金相对平衡的成熟市场,大资金大机构也不例外.当然在今天的A股市场入市资金严重失衡的一资独大的格局下,大资金大机构是可以"制造趋势"的.
明白了这个理念,我们说,现在形成熊市底部的条件仍然不充分.还需要条件的配合,才能真正的走出熊市的阶段性底部.
笔者很早就指出:
1.股改必须打"补丁".那就是"重新审批,合理安排"的八字方针.笔者在前期的博客中有详细的论述.
2.新股发行制度必须改革,首先应该恢复新股发行的"市值配售"制度,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不变",如十年保持不变.这是发行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当然还有第二步.不过第一步都没有走,就谈第二步,为时过早.
3.资金救市才是硬道理,平准基金高调入市救市,并起好带头作用;现在我们的市场已经失灵了,市场已经失去了自我纠偏的功能.平准基金入市救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将"国家信用"注入市场.才能从根本上提振与恢复市场信心.这才是救市救经济的最关键的一步棋.
我们知道,现代的市场是信心市场,我们知道,现代的经济是信心经济.当市场信心丧失后,我们就应该也必须用"国家信用"注入市场才能恢复市场信心.这就是笔者的一贯观点.
我们都知道,在银行信用危机,金融机构信用危机发生时,各国政府都向银行与金融机构注资,就是将"国家信用"在一段时期里注入银行与金融机构,恢复人们对银行与金融机构的信用,恢复人们对市场的信心.存款国家担保就是事例之一.
那么,怎样来提振与恢复市场信心呢,答案就是很清楚的了.
以上三个问题,是关键问题.
我们也知道,大小非问题解决起来很困难,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障碍.但是只要我们明白了,"不彻底解决大小非问题,市场就不能真正恢复健康"这个真理,"不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就还会继续制造新的大小非"这个真理,(此问题第一步要走,第二步要缓行).我们就应该抓住当前这个历史性机遇,彻底的解决大小非问题.还市场以健康.
上亿的股民是中国最具消费理念与消费能力的阶级,拉动内需回避不了这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反哺股市,就是拉动内需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实笔者认为这是最根本的方法.加大政府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升GDP.但真正拉动内需还必须提升人们的消费能力.股市蒸发了几十万亿市值,内需消费能力的陡降,就是不争的事实了.国外的房市危机与车市危机就是明证.
当前的市场,不做也罢.有能力的投资者可以在期货市场上一展身手,(并没有提倡做期货的意思).因为股票市场弱市并未改变.抄底变被套已是常态.其实笔者的观点是,抄底是愚蠢的,抄底是危险的,抢一反是没有必要的;正确的是抄"趋势拐点"不如抄"形态拐点",这才是稳健投资的真正秘诀.
国家投资拉动的铁路建设,扶持农业,新医改等行块,以及"大三通"概念股,在当前弱市格局下,其行情持续性还有待观察.间歇性反复活跃是可以肯定的,但也必须拿捏住买卖时机才能短炒获利,否则也是一个"套"字.
所以,等待市场大趋势明朗后再入市,不失为当前最好的操作策略之一.巨亏的投资者也不必悲哀,只要我们在亏损中学到了许多在牛市中难以学到的东西,汲取了教训,这个学费就交得值了.真正可怕的是,糊里糊涂的亏损,交了巨额学费什么都没学到.其实如果我们在亏损中,逐步的成熟起来了,那就是"磨刀不费砍柴功".来日方长,来者可追.相信我们在今后的投资中,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
此外,我们还必须关注今晚明早的美国大选结果.评估其对经济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