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话”≠“正确”的话》《“实话”与“挨骂”》等三篇醒世短文

(2020-04-15 17:20:44)

  编者按 本期推出吴玉叶先生“一组”3篇短文,标题分别为《“实话”≠“正确”的话》、《“实话”与“挨骂”》、《善意的话也要注意场合和方式方法》。文虽短,但针对性、说理性和警示作用都很“到位”,值得一看。


“实话”≠“正确”的话

吴玉叶

  导读 即使是正确的实话,也要像触龙说赵太后那样注意方式方法,以能让人接受为好。否则,好心做了无益于双方的事,至少说明,你讲话还不够艺术或方式方法不行!


  实话≠正确的话。有人不明此理,且固执己见地、不断地向他人说着“实话”,以此指责和训导他人。岂不知,这是犯了严重的“思维毛病”和“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毛病”。

  有此病者,应速来就医,我已为其开好了两剂药方:一、请立即进入理性状态——须知:你所说的“实话”,只是你心里那样想的,又用你的嘴巴如实地说出了而已;那并非就是他人的“实情”,更不等于就是“正确的话”;二、请立即进入谦虚状态——要低看自己一点、高看他人一点,勿再处处以自己为是指责他人的决定、干扰他人的心智!

  吃了我这两服药的病人,即刻痊愈;不仅自己的心不再为此乱了,而且同时也不会再给他人添乱了。

  另外,我还要奉劝如此说实话者,谨记:要给人家多帮忙,少添乱;多补台,少拆台;多鼓劲,少泄劲!这样,利人又利己,多好呢!

  其实,即使是正确的实话,也要像触龙说赵太后那样注意方式方法,以能让人接受为好。否则,好心做了无益于双方的事,至少说明,你讲话还不够艺术或方式方法不行!


“实话”与“挨骂”

吴玉叶

  导读 《增广贤文》上说:“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这话很有道理。做人,是应该说实话,但应该说讲道德、讲方法的实话。


  有个朋友常常这样对我说:“我这辈子都不说假话,只说实话;但往往好心不得好报,却反遭人骂,不知何故。”

  我说:“这道理很简单,你只要拿我的‘做人要讲道德,说做要讲方法’这把尺子一量,就知道原因了。”

  朋友愣愣地问:“这是何意?”

  我告诉他:“我不便直说,但可以给你讲个‘事例’;听后,你即刻就能明白。你看过鲁迅的《立论》文章没有,说有户人家生个男孩,全家人高兴极了。大概是想得到一点好兆头吧,趁孩子满月那天抱出来给很多人看。有个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发财的,那户人家十分开心,感谢了一番;另一个人则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他瞬间遭到人家全家人合力的痛打。”

  听到这里,我想,不要说是那位朋友了,几乎所有的正常人都应该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做人,是应该说实话,但应该说讲道德、讲方法的实话,不然,轻则遭骂,重则会遭到痛打。

  古人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按此理分析,原来,说“实话”者遭骂、遭打,皆系自身之过也。只要能找到自身病源,并决心改变,就一定会像《立论》中前一个说话者那样,既让他人高兴,也能得到他人的感谢之声。

  《增广贤文》上说:“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这话很有道理。试想一下,《立论》中那个说人家孩子早晚要死的人,可曾用这样的“实话”说过自己的孩子?又是否允许他人用这样的“实话”去说自己的孩子?古人说“将心比心”。希望这位朋友在说做之前一定要换位思考思考,千万别再说那些有害于他人的“实话”了!


善意的话也要注意场合和方式方法

吴玉叶

  导读 古人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奉劝“有的人”一定要牢记这两句人生箴言,说话做事勿忘与人为善,好心善意也要注意场合和方式方法。


  有人认为,只要他说的话是“善意的”,无论在何处,也无论讲不讲方式方法,都是完全可以的,也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事实却往往与之相反。

  为什么?因为有两个问题他没弄清楚:一是他嘴上所说的“善意的”和他主观上想象的“善意的”,是否一定就是善意的?另一个是,即使就是善意的,如果不分场合、不注意方式方法,是否果真会收到好的效果呢?

  我不妨在此举一例——

  不久前,李先生带着夫人王女士到省城一家医院妇科,找多年的老朋友男性刘医生为其妻检查妇科疾病。检查之后,为了表达谢意,李先生于当晚宴请刘医生,并找了七八位朋友作陪,甚是隆重和热闹。酒过三巡,刘医生突然对王女士说:“你的子宫糜烂得比较严重,因此,提醒你两点——一是要格外注意卫生,努力不要感染;二是短期内不要做爱。”说毕,众人皆惊讶。少顷,李先生反过神来,感到羞愧难当,一个巴掌打上去,致刘医生满口喷血、两牙脱落。刘医生感到冤枉和不解:“我这是善意的啊,为何遭打?”李先生更加愤怒,又甩出一巴掌,说:“如果换作你母亲、夫人或女儿,你是否也会在这种场合如此‘善意’?”刘医生吞吞吐吐了一番,终究没能说出一句使人明白的话来。

  刘医生的“善意”之言为何遭到如此报应?对此,当然是见仁见智了;我的想法是,刘医生的嘴上之善未必就是心中真善。何以见得?正如李先生所言,病人若是刘医生的家人,他是否还会在这样的场合如此这般?换一种想法,就算刘医生说这话心是真善的,但在这种场合说,其行为也是不善的、可恶的,效果也是不好的。这就等于让人家当众出丑、难堪嘛,人家怎么不愤怒、不痛打他呢!

  古人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奉劝刘医生之类的人,能牢记这两句人生箴言,说话做事勿忘与人为善,好心善意也要注意场合和方式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