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与“浅”

“深”与“浅”
导读 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小平同志这话,并没有错,而且很好;但我们不能机械、片面地去理解。制度好固然能改变人,但请问这个好制度是从哪儿来的呢?是谁制定的呢?毋庸置疑,是人制定的。它的根,还在人那儿。基于此,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好的制度是由好人制定出来的,也是靠好人修改、完善和执行的。所以说,一切的根还都在人的身上。
深与浅这两个词可以用在很多方面,表述不同的事物;但在这里,仅指人对人以及对事的思考和口头与书面的表达。
“脑之思考”、“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述”这三者是紧密联系的,总根在思考。后两者是对前者的一种表述或反映,其根和源都在思考那儿——思考得深就能说得深,写得深;反之,则浅。
这样的道理许多人似乎都很明白;但一运用到实践中,据我观察了解,不少人,包括不少知识分子,往往就迷糊了。比如说,对我们的做人做官课题研究,研究什么最重要的问题,不少人就认为,关键在于政治体制改革,要抓住这个研究,才算抓住了根本,才算思考得深刻了。我们听到这话几乎都是一笑了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深知,说这话的朋友是在和我们开玩笑,在逗我们玩,在检测我们的智商;所以我有时就对说这话的朋友讲,“你看问题相对其他人深多了,其他人只能看到树之叶、树之杈,而你却看到了树之干;但多少有点遗憾的是,你还没有看到树之根。”根在哪儿呢?所有的事情,所有的问题,根都在人的本身。政治体制也好,法律制度也好,它们本身都不能自定,须靠人制定。总的情况应该是,有什么样的人就会弄出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有的人则对此不服,理直气壮地说,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小平同志这话,并没有错,而且很好;但我们不能机械、片面地去理解。制度好固然能改变人,但请问这个好制度是从哪儿来的呢?是谁制定的呢?毋庸置疑,是人制定的。它的根,还在人那儿。基于此,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好的制度是由好人制定出来的,也是靠好人修改、完善和执行的。所以说,一切的根还都在人的身上。当然,我们所说的这个“人”,并不是指工人、农民和一般公务员身份的人,而是指那些能左右局势、扭转乾坤的人。
基于此种想法,我们在“思想构架”中就首先提出了“人以正立”,并设想和呼吁:如能把全国各行政村以上的主要领导人,尽快地都配上德才最优的,——在他们的坚强领导下,就一定会尽快实现人民期望的民富国强。如此一来,政治体制问题、法律制度问题、贪污腐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也都会随之快速改变和好转。
在这方面,我最佩服孟子:他看得深、透、彻底。我们从他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孟子对齐宣王说:你有一个臣子,将妻室儿女托付给一个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游历去了。可等他回来之后,却发现妻室儿女在挨冻受饿。请问,对这种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这好办,与他绝交。
孟子又说:法官如不能依法办事,那又该如何处置呢?
齐宣王说:这也好办,罢免他。
孟子接着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出现了混乱,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转过头去,东张张西望望,然后就把话题扯到别的地方去了……
看看,孟子思考得多深、拿捏得多准啊,并且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几句问话,就直奔“人”这个根了。这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但对书呆子而言,就是思考两百年,也未必能思考到这个地方啊,——有的即使能思考到,但在表达和表述方面又缺少谋略智慧,不注意方式方法,也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只能添乱而已。
只有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在人的身上,才算思考得深了、思考到点子上了。但仅此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在“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述”方面讲究一些方式方法和谋略智慧;否则,思考得再深再准,也不会起到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只有智者,才更容易看到问题的根本,更能思考得深,并且在表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又很注重方式方法,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这方面,我最佩服古代的触龙。
关于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许多人都是知道的——
赵太后刚执掌政事,秦国就立即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人质,才能出兵。”长安君是谁呢?是赵太后最心爱的小儿子。太后怎么会舍得让他去作人质呢?但齐国态度坚决,如果不让长安君作人质,决不派兵救援。就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大臣竭力劝说太后同意齐国的要求。这些大臣都是就事说事、直通通的,好像自己多么忧国忧民,但方法又都不对头,不仅没有说服太后,反而引起太后的大怒,厉声骂道:“谁要再敢说让长安君作人质,我一定吐他脸上!”如此一来,这些大臣傻眼了,问题没解决,还差点被太后吐到脸上。这不是蠢蛋吗?你们忧国忧民,——这个国家是人家赵太后的,人家就不忧啊;即使她不忧,你们提建议的时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想法让她接受才行啊。
看看人家触龙是怎么劝的。太后听说触龙要拜见她,就知道肯定也是来劝她的,所以就怒冲冲地坐在那里等着。可触龙在觐见太后的时候,却装出快步要走的姿势但实际上是慢慢地走,到了太后跟前就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走……”然后就从身体好坏、走路多少、吃多吃少入手问候太后,与太后聊天。赵太后看他都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脸色也就渐渐地好看了,同时也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心。然后,触龙就恳求太后说,自己有个小儿子,已经15岁了,虽然年纪尚小,但想趁自己没入土,把他托付给太后,给他安排一份工作。太后听到这里,感觉到非常惊讶,说:“男人也知道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不仅疼爱,而且比女人疼得还要厉害。”于是,触龙就由这个话题与太后慢慢地聊,逐渐聊到到底怎样才算疼爱孩子。聊着聊着,太后不知不觉就接受了触龙的观点,说:“好吧,那就任凭你指派他吧。”很快,长安君就被送到齐国作人质,齐国也就派兵救赵了。
凡事只有思考到了点子上、根本处,才能算思考得深了;反之,即使自己认为再“深”,也肤浅无比,——这就好比射出的箭远离了靶子,射者说得再能,用的力再大,又有何用呢!当然,思考得再深,如果不注重表达、表述的方式方法,也难以起到好的效果。只有思考得深了,表达、表述得“深”(方法得当)了,才算真深了!
写于2012年7月10日上午
注:此文摘自《做人做官·吴玉叶自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