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做人做官20周年答朋友问之二

(2015-06-17 09:21:14)
标签:

佛学

“思想、主见和定力是成功的法宝”
——研究做人做官20周年答朋友问之二

吴玉叶 

    问:记得您在去年底(2014年12月30日)就“研究做人做官20周年答朋友问”时,介绍了您这20年来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一直坚守着“自信”二字,认为“自信是成功的种子”。据了解,“答朋友问”在《做人做官研究》(内部简报)和中国做人做官研究网上发表之后,受到了好评。不仅让许多人从中了解了您在这20年的研究中,一直坚守着“自信”;同时,也能让人们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尤其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人来说,所起到的作用将会更大。

    除此之外,能否请您再为我们介绍一些成功的经验呢?


    答:其实,说成功也谈不上。不过,既然您有兴趣让我就这方面的话题发表一些感想,我可以谈谈我在研究做人做官20年里所经历的一些感想、感受和亲身体会。我觉得,作为一个研究者、思想者、探索者,必须拥有思想、主见和定力这三件法宝。否则的话,实事求是地说,那几乎是寸步难行的;想成功,就更加不可能。

    问:(笑)为什么呢?

    答:这道理很简单:思想,既是研究者的工具,又是研究者思想之树上的花朵和果实;如果研究者没有思想,在面对许多外来的思想时,如何判断对错优劣呢?如果不能判断对错优劣,又怎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可以这样说,如果研究者没有思想,首先他就没有了分辨和鉴别的能力。如果失去了这个能力,他就无法正常吸收有益的思想营养。如果不能正常地吸收有益的思想营养,那他的思想之树必然就无法正常地生长,更谈不上开花、结果。对于一个思想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实际上,他不仅是“思想者”,而且还是“思想的思想者”。那就是说,他所做的主要工作,其中就包括着不断地思想着、不断地对思想进行着思想。

    问:比如呢?

    答:比如,当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看到“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时,他就不会盲信和盲从。他可能瞬间会把这句话分成三块——“良药”、“苦口”、“利于病”。然后,对这些逐一进行思想。他会研究和思想这所谓的“良药”,是否是真正的良药;“良药”为什么一定要“苦口”;是不是只有“苦口”的药才是“良药”,才能“利于病”;“利于病”的药是不是一定都是“苦口”的等等。

    “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本来是褒义的,劝人的;但如果对此不加以思想、研究和分析,随便听之信之、拿来使用,在现实和实践中,那是要吃亏的,那是要被人忽悠的。一方面,有的人会打着“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幌子和招牌,伪装成好心、善意,来忽悠、左右你;另一方面,即使是真心的、善意的、有利于他人病情的,最好也不要用苦药(如有甜药可以治病的话,可以换服甜药。那也就是说,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和方式方法)。否则的话,不仅达不到“利于病”的目的,反而还会让对方的“病情”更加严重,最终起不到好的效果,甚至把事情彻底搞砸——走到自己预想和设计的反面。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历史故事,许多人都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的时候,秦国便趁机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赵太后最小的儿子)来作人质,才能出兵。”赵太后因十分疼爱她的小儿子不肯答应。许多大臣便竭力劝说。由于这些大臣不注意说话的场合和方式方法,抱着“苦口的良药”,就想对太后口里灌,结果惹得太后大怒,说:“谁要再提让长安君去作人质,我就吐他一脸吐沫。”就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左师触龙要求见太后。见面之初,太后怒气冲冲。触龙采取与那些大臣相反的办法,他用的是“甜甜的良药”——通过叙家常、闲聊的方式,先是迂回委婉地平息了太后的怒气,而后再慢慢地说服了太后。太后说:“那好吧,长安君就任凭你安排吧。”于是,就把长安君送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便出兵救了赵国。

    再比如“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到了“思想者”和“研究者”这里,他同样不会盲信盲从,可能还会把它切成三块——“忠言”、“逆耳”、“利于行”,然后对其逐一研究和思想。首先,他要看看所谓的“忠言”是否属实,而后再分析——即使所说的是“忠言”,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忠言”就一定非要“逆耳”?是不是所有的“逆耳忠言”就一定“利于行”……

    鲁迅曾说:“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这话应该是有道理的。我认为,尤其对于一个思想者、研究者来说,凡事(包括对一些思想和语言)总需要思想、研究一番才能会真正明白。所以说,作为一个在思想领域的研究者,必须拥有“思想”这个法宝,必须要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的习惯;思考对于他来说,犹如新鲜空气,一刻也不能离开。只有这样,才能便于对别人的思想进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思想出自己的思想。

    问:请您再谈谈关于“主见”的问题。

    答:主见和思想是有着紧密联系之关系的。思想是主见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基础,才能便于形成主见,才能会坚守自己的主见。

    比如,我在这20年的研究当中,也听到过许许多多的这样与那样的建议和意见。对于这些建议和意见,由于我首先都是研究和思想一番的,所以无论接受与不接受,接受的是多还是少,我都是有着自己的主见的,也都是慎重对待的。那也就是说,对于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包括语言和思想),我从来都不盲目地拒绝或接受,都是经过一番研究和思想之后,才作出取舍。不轻易拒绝,也不轻易接受,这便是我特有的主见;凡事(包括他人的语言和思想)总要研究、思想一番之后才作取舍、定论,这也是我特有的主见。

    问:您讲得很好、很有意思,也很有思想和个性。请您再谈谈“定力”如何?

    答:“定力”之所以摆在“思想”和“主见”之后,那是因为它必须要以“思想”和“主见”作为前提和基础。当然,有了这个前提和基础,你若不够坚定,或者说坚定的力度不够,那么你前面作出的那些努力,可能就会因此而最终难以坚守或坚守不长。因此,有了思想和主见之后,还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这样的定力,很好地守住才行。

    问:您说得很有道理,也让我在这些方面大开了眼界,学习到不少有益的东西。

    答:您客气了。谢谢您对我的肯定和支持。不过,我所说的这些话,仅仅是我这20年在研究道路上的一些思想和经历而已;无论别人赞同与否,我说的都是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想法和真实的经历……

    可以如实地这样跟您说,这20年来,如果我没有这三样法宝,不要谈什么成功不成功,就这么一段路程也是不可能走过来的。

写于2015年6月6日上午

http://www.zrzgw.cn/System/UploadFile/2015/6/6/201566155245901.jpg

上图:2014年9月23日下午,“吴玉叶研究做人做官20周年报告会”在京召开

http://www.zrzgw.cn/System/UploadFile/2015/6/6/201566155245109.jpg

上图:2014年12月21日下午,“吴玉叶研究做人做官20周年报告会”在皖召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