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一把手至为重要
——三谈我的政治主张
吴玉叶
我在《再谈我的政治主张》一文中,就已表明我的观点: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应首先打造一批党政型人才。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应该首先打造一批各地党政一把手。因为这些人才不仅事关一个地方的稳定和发展,而且也事关一个地方人才的兴衰。实际上,其他人才也都在他们的统领之下。由此可以说,他们是才中之才、才中之长,是首先被打造的对象!
如果我们国家所有省市自治区、县及乡镇党政一把手都是德才兼优的人才了,又何愁不稳定、不发展、不富强呢?又何愁其他人才不能挖掘、培养和脱颖而出呢?
如果反之,我们选了庸才担任一些地方的党政一把手,那又怎能奢求稳定、发展和富强?又怎能奢谈打造人才呢?
说到庸才,我便想到了战国时期的楚国,便想到了楚怀王和他的继任者楚顷襄王。
可以说,他们是庸才一把手的典型,是毁灭其国家的元凶!我们不妨把他们作为案例,具体地剖析一下。
先说说楚怀王的故事吧。
楚怀王先前还是非常信任他的左徒屈原的,因为屈原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既精通治国之道,又善于外交事务。与屈原官位相同的上官大夫,非常嫉妒屈原,就在怀王面前毁谤屈原,说:“大王指定屈原制定法令,这是众人皆知的。可是,只要每出来一条,屈原就夸耀是自己的功劳,说是‘除了我,再没有谁能制定出这样的法令了’。”楚怀王便由此疏远了屈原。
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而齐国和楚国是亲善国。秦国担心楚国会出面相助,于是就派张仪到楚国欺骗怀王,说如果楚国能和齐国断交,秦国愿拿出600里土地。怀王只知道贪婪土地,却不知道其中有诈,秦齐交战时,果然不助齐国。事后,楚国派使臣到秦国索要土地,张仪却耍赖说不是600里,而是6里。怀王非常气愤,便大规模地出动军队攻打秦国,结果大败:被秦军斩杀了8万人,掠走一员大将,还丢失了汉中一带的地方。此时,怀王的大脑已经狂热,竟发全国之兵深入秦地。不料,魏国却乘机偷袭,直打到邓城一带。因为楚国已和齐断交,所以齐国也不肯救助,以至于楚国的处境十分危险!
第二年,秦国愿意割让汉中一带给楚国,以求讲和。怀王却说他不要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张仪到了楚国,就用重礼收买了楚国的一个当权大臣,让其在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面前编造了一番骗人的鬼话。愚蠢的怀王竟然信了,放走了张仪。后经大臣提醒,才醒悟过来,急派人追杀,但已来不及了。
秦昭王为了诱骗怀王,就提出与楚国通婚,并借机要“会晤”怀王。屈原极力反对,并劝怀王说,秦国是虎狼一般的国家,不可轻信,不如不去。怀王想去,他的小儿子子兰也极力劝他去。怀王终于去了,刚进入武关,就被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后路。他逃到赵国,赵国不肯收留,无奈只好又回到秦国,结果死在那里!
再说说怀王的大儿子,也就是他的继承者楚顷襄王的故事。
顷襄王即位后,任命其弟子兰为令尹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令尹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楚人怨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致使怀王客死秦国。屈原更加憎恨子兰。子兰听说后十分恼怒,就唆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诽谤屈原。顷襄王和他老子一样不善于辨别是非,就把屈原放逐了。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等人也都爱好文学,善于作赋,但是他们都是学习屈原的文辞,却不敢直言规劝国君。此后,楚国的领土便一天天地缩小,几十年后最终被秦国消灭!
“听”完以上两个国君的故事,我们不妨再看看司马迁是怎么评价怀王的。司马迁认为:“君主的资质无论是智是愚,品德是好是坏,没有不想得到忠臣与贤士辅佐的;但国破家亡的事情却还是不断地发生。圣明君主与国家太平的,多少代也难以出现,其原因就在于那些国君所认为的忠臣实际上并不是忠臣,所认为的贤者实际上并不是贤者。楚怀王由于不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忠臣,所以在宫中被郑袖迷惑,在外受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宠信上官大夫和子兰;军队挫败,领土被分割,失去了六郡之地,自身也死于异乡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知人善任所带来的祸患!”
我为什么要把司马迁的评论在这儿亮出呢?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司马迁是《史记》的编著者和史学大家,对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评价,有其独到与真知的一面;二是因为现在仍有一些人厚古薄今,不辨是非,只一味地认为古人的见解一定高于今人。
司马迁确实不愧为史学大家,他能透过楚怀王的上述历史故事,看到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比如他说的无论是智是愚,是好是坏的君主没有不想得到忠臣与贤士来辅佐的,这话就很正确。我们结合当今社会,也同样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地方和单位的一把手,也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但为什么有些人的意愿和事实却很难统一呢?司马迁把其归纳为“不知人善任”。这话也是正确的,但不够全面和深刻。
说他不够全面是因为,——读者朋友们从上述故事中也能看出来,无论是楚怀王,还是楚顷襄王,他们都确实存在着不知人善任的致命弱点;但这仅仅是诸多实质性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他们,尤其是楚怀王,还存在着这样的严重问题,就是对一些重大问题,缺少洞察力、判断力、预见性、决断力和果敢性!所以才忠奸不明、是非不分,所以才决策失误、不断受骗!
我们不妨这样捋捋看——
当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毁谤屈原时,他若能长点脑子,了解一下情况,就不至于疏贤臣亲小人了。仅这件事来说,就是朝坏的方面考虑,即使屈原确实那样说了,又如何呢?作为一个国君,一个一把手,一定要有超人的雅量和心胸才行。古人为什么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今人为什么又说“能容多少人,就能带多少兵”,这都是说明或要求领导者一定要有宽广的心胸;否则,仅凭心窄这一条,就不称职,就一定会弄坏事情。
当张仪到楚国以600里土地为诱饵,让他与齐国断交时,他若有着一个国君或一把手应有的洞察力、判断力和预见力,就不会作出那样的愚蠢决定了。可以说,他的这一错误决定,无论是给楚国,还是给自己,都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楚国被魏国偷袭时,齐国不愿援助;他带兵深入秦地,失地失人等等,都缘于他这次的上当受骗和错误决定。
当秦国要把汉中郡割让给楚国以表示求和时,一向贪婪的楚怀王却一反常态,又愚蠢地作出了这样的决定:“我不要土地,只要张仪。”可当张仪去了楚国,他又被自己的大臣和宠爱的妃子欺骗,放走了张仪。这又足以说明了他的洞察力、判断力、决断力以及果敢性的严重不足。既然那么多土地都不要了,就应该见到张仪后立即把他斩杀,这样不仅解了心头之恨,而且也不再留有后患。
秦国假意与楚国通婚,要求与他“会晤”,实际上就是设计把他引到秦地,然后将他拿下。在这种情势面前,他如果是一个善于分析、推理和判断的人,哪怕能多长点心眼儿,也不至于受人欺骗、自投罗网,而完全可以这样:要么坚决拒绝,要么不予理睬,要么将计就计——同意通婚和“会晤”,但不是他去,而是“欢迎”秦王来楚。如果是这样做了,无论选用这三者中的任何一条,他都不会客死秦国,也不会让天下人耻笑了。
分析了司马迁对怀王的评论不够全面之后,接下来,我想再谈谈他不深刻的一面。
他不深刻在哪里呢?就是说他看到的所谓“不知人善任”仅仅是楚怀王的一种表象,仅此而已。我们若就此往深里思考,就会跳出这样的想法:楚怀王为什么不能做到知人善任呢?其原因就在于智商不高、谋略不足。具体说来,就是缺少我们上述所说的洞察力、判断力、预见性、决断力和果敢性,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和实质!
楚怀王的大儿子,楚顷襄王在这方面也和他老子有相同之处,所以楚国在他手里,不仅不能得到发展,相反,土地还一天一天地缩小。
在人类历史上,类似于楚怀王父子这样的一把手很多,所以,我才这样主张:我们要想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首先就应该打造一批有谋略的党政型人才,逐渐地让更多更多的党政型和谋略型兼于一身者主政一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才会实现“一花带来百花开”的大好局面。否则,再优秀的人才,也难免不出现屈原这样的悲剧。
或许,有人看到这里,会有这样的说法:古今时代不同了,阶级不同了,各地一把手和楚国国君的身份也不相同,怎么可以去套比呢?对此,我用18个字作答: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隔代不隔理,道理皆相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