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用人德才问题的重新思考
吴玉叶
对于这个问题,10多年前,我就在一篇做人做官的专访文章中谈过。不过,有必要说明的是,那时对于用人的德才观不是我的创造,而是引用司马光的话。其大意是:用人,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如果找不到德才兼备者,与其使用小人,不如使用愚人。因为愚人如想作恶,苦于智力不济,还有所限——就好比小狗咬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就不同了,他们本来就有足够的阴谋诡计,如果再给其官职、委以重任,那就犹如恶虎添翼——为害起来,人就难以制服。
一晃10多年过去了。其间,老实说,对这种观点我从未改变,当然,也从未作过怀疑和深入思考。
今天,一想到这事儿,倏然,我的思绪便飞到了那遥远的古代,飞到了北宋时期司马光的身旁,又想起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关于德才及用人的那段宏论(译文):
“智瑶的灭亡,在于他多才少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资本;德,是才的中心统帅。……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标准,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就会来作恶。持有才干做善事,就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尊敬的人往往敬而远之,对喜爱的人往往宠信专任,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真是举不胜举,又何止智瑶一个人。所以治国者如果能审慎地考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就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
司马光提到的智瑶,何许人也?我想,并非人人都知道,故简要介绍一下:他是周王朝后期晋国统治者智宣子的儿子。智宣子当初要立智瑶为继承人时,其族人智果就反对说:智瑶不如智宵。智瑶虽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个短处;但是,他的这个短处太厉害了,就是居心不仁。如果用他的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睦处呢?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离灭亡不远了!
写至此,先打住,思考思考:司马光为何要在段首先说智瑶呢?不用深想就明白了:因为智瑶是个才大于德,又因此亡国的极好典型。他先用这个典型作铺垫,好以此增加说服力,便于使人相信他下文的“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的观点之正确。
他的这种做法和观点,严重地误导了后人!
其一,他首先就弄了一个误导性的假设:“与其得到小人”。——为何要得到“小人”?接着他又来个误导性的肯定:“不如得到愚人”。——又为何要得到“愚人”?“小人”和“愚人”都用不得嘛!因为“小人”有害,“愚人”也有害。历史上有像智瑶这样的“小人”害国、误国、丢国的事例,不也同样有像蜀汉后主刘禅那样的“愚人”害国、误国、丢国的事例吗!
其二,他应该在拿智瑶作例的同时,再找一个“愚人”“导致家国覆亡”的典型例子。
如果他能同时举出这样两个典型的例子,就不会误导人,自己也不会走极端了。同时大家一看也就明白:选人用人,既不能用“小人”,也不能用“愚人”,只能用“德才兼备”的人。
当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世上,物和物有不同,人和人有不同,“德才兼备”和“德才兼备”也会有不同。这就好比古时的“进士”,虽然都是“进士”,但也有高下——一甲、二甲、三甲之分;这又好比当今的“本科生”,虽然都是“本科生”,但也有上下——一本、二本、三本之别。
明白这个道理很重要。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人,就再也不会被司马光的“与其……,不如……”误导了。尤其是手握大权、决定人事的领导者,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用人思路就会大不一样了。他们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这样:一、非“德才兼备”者不用。二、同是“德才兼备”者,择优选用。三、“品德”相同者就比“才”,“才能”相同者就比“德”。
……
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其书名的意思虽好——“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但可惜的是,他终生也不得“治道”的要领。所以,宋神宗虽然支持他在洛阳编书,但并不信他的主张。高太后临朝执政后,把司马光召回朝廷。当时,他已经又老又病了。尽管如此,可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劲头仍不减当年:一当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废除新法。他丝毫不顾许多官员的极力反对,大刀阔斧、一鼓作气地废除新法……直到第二年把王安石的新法统统废除为止。司马光废除完新法,他的病也重得很了,终于在同年九月撒手人寰。
实际上,——想想看,在他当宰相掌握大权的极短时间里,又做了哪些利国利民的事情呢?
综观他的一生,其政治思想是比较保守的。我们从他曾说的那句“先王之法,不可废也”中就可见一斑了。
我之所以批评司马光的部分用人及德才观,是因为其害处太大太大了。这个“太大太大”还不是指以上所说,而是留在这儿说的,那就是:如果我们过分地看重“德”而轻视“才”,其害处也犹如过分地看重“才”而轻视“德”,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因为这样不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不利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于国家强大。
我这样说,——大家从现实中就能明白此理:这些年来,同样是一个地方或单位,为什么换个主要领导人就大不一样,甚至有云泥之别呢?其原因关键就在于主要领导人才能的不同啊!兴国,靠有德无才的人是绝对不行的,只能靠人才——当然,是指品德很好的人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