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在世,对权钱怎可忽视?

(2009-08-17 00:30:53)
标签:

杂谈

人生在世,对权钱怎可忽视

吴玉叶

  我先声明一下,这个标题是借用苏秦的话。

  《战国策》中有一篇关于苏秦连横说秦的文章,末尾有这么几句:“苏秦曰,嗟乎!……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意思是说:唉!……人活在世上,对权势地位、金钱财富怎么可以忽视呢?

  看到这里,有问题意识者可能会这样追问:苏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

  我认为,这与他的经历有关。

  苏秦出身贫穷,为谋取富贵,便向秦惠王献连横之策以对付六国。他把奏章送上去十次,秦王都没采纳。如此一来,他可就惨了:由于在秦时间长了,装点门面的黑貂皮衣破了,钱用光了,生活所需的物资也没了,只好怏怏而归。家人看到他这副狼狈相,都不愿理他:妻子坐在织机上不下来接他,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和他讲话。

  出人意料的是,面对此情此景,苏秦并没有埋怨家人,而是自责:“皆秦(即苏秦)之罪也。”然后是自强,他连夜打开书箱,找到姜太公的《阴符》,熟记书中精要,并深入研究其本意,每读到困倦欲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直流到脚跟。他苦读并研究了一年,觉得研究成熟了,便说:“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他拜见赵王,谈得很投机。赵王就封他做武安君并授给他相印等,让他到各国去推行合纵策略,以抑制强秦。赵王用苏秦做相国后,没烦劳一兵,没打过一仗,六国就互相亲近友好,胜似兄弟。后来苏秦身佩六国相印,黄金万镒为他所用,他威风凛凛地坐在车里显耀在与各国来往的路上。

  有一次,苏秦去楚国,路过他的老家洛阳。他的父母听到这消息,赶紧准备酒菜,并到郊外30里迎接;妻子不敢正视他;嫂子跪在他的面前请罪。苏秦问嫂子为何以前那样傲慢,现在却如此谦卑?他嫂子说,因为弟弟现在地位尊贵,而且还有许多黄金。由此才引发了苏秦的一番感慨:“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近20年来,这段历史我看了多遍,每看一次,都会陷入深深的沉思。沉思什么呢?主要是:一、这段历史记载真实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怀疑?因为《战国策》虽是历史著作,但也有夸大其词之处。二、即使它不够真实,有夸大之处,但多少也有这回事吧。退一万步来说,此段历史纯属虚构,它又是谁虚构的呢?毋庸置疑,当然是作者了。那作者是谁呢?据史料记载,已无法查考。尽管如此,他至少也应该是西汉以前的人。何以见得?因为《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各国的史料汇编,现在流行的本子,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定名为《战国策》,后又简称《国策》。它经刘向编订后,一直流传至今,如果有什么差错,也早被学者发现了,所以说作者只能是西汉以前的人。确定这个很重要,因为即使作者作了虚构,他的虚构也是来自当时的现实,完全可以说明那个时候的人就已经发现了世态的炎凉。照这样推理,世态炎凉,岂不是古就有之。

  近读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北大原副校长季羡林的《世态炎凉》一文,更是有了证据。他说:“世态炎凉,古今如此。”作为国学大师的他,既然敢说世态炎凉古时有之,那应该是经过考证的吧。

  说到世态炎凉,季羡林也是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的。

  季羡林在9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可谓是一波三折,几度倒下,又几度爬起,特别是从牛棚里放出来那几年,他竟然成了燕园中的一个“不可接触者”。季羡林说:“走在路上,我当年辉煌时曾对我低头弯腰毕恭毕敬的人,那时却视若路人,没有哪一个敢或肯跟我说一句话的。”后来,季羡林不仅官复原职了,而且还加官晋爵。这时又是一番景象了。季羡林说:“原来是门可罗雀,现在又是宾客盈门。”对此,季老认为,此乃古今如此:“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并不是我肚量特别大,能包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

  季、苏二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当然有很多不同和不可比之处了,这个我就不具体剖析了,但他们处在人生低谷之时面对炎凉的世态,不怪他人,而自责、自强的想法和做法倒是十分相同。就这些而言,我认为,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因为遇到这种情况怪别人是没有益处的,只能树敌使自己陷入更加麻烦的境地。只有怪自己,从自身上找原因,包容他人,振作自强起来,才是明智之举,才能走出人生的低谷。能这样想、做,也是智慧。

  至于针对世态的炎凉,是否非得要像苏秦所说的有权有钱,那就见仁见智了。当然,要是在不违法、不违纪,又不违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有权又有钱,当然也很好的了。古人不是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嘛!另一方面,世态炎凉的残酷现实也逼着不少人朝这路上走啊!有权有钱了,家里就会宾客盈门嘛,即使你跑到深山老林也阻挡不住那络绎不绝的朋友和远亲啊!当然,要是无权无钱了,那些人也会随着你荣辱的变化而变化,即使你天天站在大街上也没人睬!古人不是早就发现并这样总结了嘛——“穷在大街无人问!”

  社会就是这样残酷,有些人就是这样势利!事实上,自从有人类以来,备尝世态炎凉滋味者,又何止苏秦、季羡林,多得很!我的许多为人很好的朋友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尝足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因此,我想奉劝那些有权有钱的人,请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张开嘴巴,看一看、听一听、问一问,现在和你往来密切的那些人之所以和你来往密切的目的是什么,尤其要打听打听他们以前是如何对待别人的。千万不要被有些人的甜言蜜语、阿谀奉承和财物蒙上了眼睛(当然相互之间搞权钱交易的就另当别论了)。否则有朝一日当他们变脸另投新“主”,冷落你、不睬你时,你再说世态炎凉就为时晚矣。我还想奉劝那些暂时跌入低谷和目前尚是平民的人,请记住此时和你亲近、交好以及关心帮助你的人;同时振作精神自强起来,在合情合理合法和公正、公平的前提下,无论是对于权还是钱,都可以努力争取!

 

  不过,有权有钱的人毕竟还占少数。我写此文的目的无非是劝人多包容、多自责,自立自强而已。其实,行行出状元,无论在哪个行业,只要你出类拔萃,都会让人高看,受人尊重!

 

    作者后记: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想,任何一个智者,在陷入人生的低谷、面对困顿和炎凉的世态,在自责、自强和包容他人的同时,“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吧。——正如鲁迅所说。鲁迅曾从小康人家而坠入过困顿,他就是在这途路中,才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任何事情都是利弊相伴的,因此,有时候跌入低谷、困顿困顿,也并非全是坏事,至少可以增长识人的能力和智慧。
古人不是说“知人知面难知心”吗?我想,若知人心,就以此来考察——看看他对待一个人在低谷和辉煌时期的不同态度与表现,也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人了。交友可如此,用人也可如此。这个办法虽不能说百分之百的灵验,但也能测量出个八九不离十吧。


  写于2006年12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