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张永的写作——说“子”
(2022-03-19 20:46:04)分类: 散文(随笔) |
我不从事方言研究,也不主张坚守地方口音以示没有忘本。学好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义务,应该自觉担当起来。即使说得蹩脚一点,难以避免地夹杂地方口音,只要让人听得懂,总比说让人莫名其妙的方言要好。对那些身在外地、面对的又非乡党却顽固地大吐方言者,不该被表扬为个性突出、本色鲜明,应该被批评为对谈话者缺乏必要的尊重,因为你让人家当丈二和尚嘛,你咕咕噜噜一通,对方听得一愣一愣,怎么交流?你的方言可能很好听、很美,但在这样的场合交流功能太弱,不实用也就不适用了。至于在文学作品中试用方言,或是用方言思维,那是另外一回事。
隐约觉得章丘话里,喜欢加个“zi”。
烟袋锅——烟袋锅zi
锅腔——锅腔zi
竹筐——竹筐zi
竹篮——竹篮zi
鞋刷——鞋刷zi
耳垂——耳朵垂zi
花墙——花墙zi
喉咙——颌上眼zi (可理解为颌这个部位有孔,“上”表方位,如“桌上”表桌子上面)
……
如果你是单名,比如我叫“张永”,亲近长辈称呼我时一般叫成“永zi”,带上姓氏全称也可以,有点郑重其事。单字名比较难称呼,据说这与人们对双音节结构的偏爱有关,两个字的名字可视为双音节,容易叫出口,不会显得过分亲昵或者产生歧异。例如一个人的姓名为“*东”,如果别人突然叫他“东”,他有可能误以为别人在指示方向。假如有一个人叫作“李逵”,我要是叫他“逵”,是不是觉得有点怪异;但要是加上姓氏,呼叫“李逵”,好像又不够亲近。章丘话中单名后加“zi”,一是起到补足双音节的作用,二是大致相当于南方人试用的“仔”,“嗨,华仔”,亲切又随意,却没有亲切到单呼一个单字名的发腻。要注意的是这种称呼方式不适宜于同辈、晚辈,因为它不含“尊敬”的意思,没有“先生”的意思,不是“先秦诸子”的“子”。一个小兄弟,可以喊“逵哥”(章丘音“哥”读如“锅”),却不可喊他“逵zi”,小心他朝你抡板斧。
有的地方使用叠音称呼一个单名,比如“*娜”,呼为“娜娜”,单限于称呼年轻女性,叫“李逵”为“逵逵”也不合适,如果“*娜”60岁了,再呼为“娜娜”也别扭。我听山西话把车子叫“车车”,觉得有趣。临沂那边,叫一个单音名很干脆,绝不填补什么,比如“*华”,就直接叫她“华”,当然只限于长辈对晚辈。
至于章丘话中的“r”“l”不分那是很多人知道的了。我至今说“人”说“肉”都感到困难,不小心就“漏”了。喊某些领导“主任”,觉得费劲,盼着他们升一级或者坐到别的位置,好喊他“*科”“*处”“*厅”,即使副职,也是好叫的,还不会呆板到非要叫“*副处”的,更不会用章丘话呼之曰“处子”。
忽然我想到一句话:“这个人忒木腚眼子咧。”不是说他残疾,是说他不要脸加没数。
202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