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的“赏灯节”

(2012-02-06 15:15:49)
标签:

杂谈

今天是元宵节,在深圳来说是很平淡的,而对于我的家乡来说,那真的是非常热闹的,可以说是除春节外的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了。但要说明一点的是,在我的家乡,人们不习惯叫“元宵节”,更喜欢称为“赏灯节”;且并不都是在正月十五,而是每个村有每个村的“赏灯日”,从正月初八,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村子欢度“赏灯”,形式也非常有特色。家乡的“赏灯节”真的要比任何一个节日都隆重。在外的游子,往往没时间回来吃年夜饭,却也会千方百计的赶回老家过“赏灯”。

我还是十几年前在家乡度过这样的节日,这十年来都因工作关系没能这个时候回去看看热闹,今年终于有机会了。我是正月十一回去的,直到昨天才回来,可以说是回去时间最长的一次。正真是大饱眼福了一次,要比我儿子当时“赏灯”时热闹多了。

元宵赏灯,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日一直延续至十五日,加上"暖灯",共历时9天。在这段时间里,天天都有赏灯活动,而正月十一至十四日为最盛,异彩纷呈、高潮迭起。赏灯又叫做点灯,客家话响丁。就是为上一年出世的男孩在元宵节前摆酒烧鞭炮庆祝,上族谱。赏灯当天生了男孩的这个家庭,就会请来自已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亲朋好友会送上烟花鞭竹,送上的烟花鞭竹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这代表了这个家庭的财富象征,等到天黑以后就开始大放烟火,赏灯当天也有当地人说是男孩节,是专为男孩设计的。是不是感觉有点重男轻女哦?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最多人集中在正月十一,十二,十三这三天过的,敲锣打鼓的一起出发,去“请花灯”。并请来舞狮舞龙,如果碰上同一姓的多个村子一起“请花灯”,那队伍就更加壮观!一面面庄严的姓氏旗以及一面面鲜艳的彩旗,在惊天动地的锣鼓声中迎风飘扬;雄狮与彩龙,随着鞭炮的轰鸣而欢腾跳跃! ­
  “花灯”一般都是事先选购妥当,存放在镇上的“姓氏祠堂”(在镇上没有设立“姓氏祠堂”的,也会选择一个门面较气派的店铺来存放“花灯”)。当“请花灯”的队伍来到存放“花灯”的地方,由村里德高望重者说四句吉祥的话儿,然后众多鞭炮齐鸣。在热闹的鞭炮与锣鼓声中,村里的两个“新丁代表”扛起崭新的花灯,往村里出发。(所谓“新丁”,即是指前一年出生的男孩。前一年最先出生的男孩,则称为“丁首”,第二个则为“次丁首”。如果一个村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新丁”,则由“丁首”与“次丁首”的家庭代表扛花灯;如果村里只有一个“新丁”或者没有,则由该村德高望重者替之。)在花灯存放地至村子的路途中,鞭炮声都不会停。因此,每逢“请花”,整条道路都会给铺上厚厚的一层鞭炮纸屑。当把花灯“请”回村里后,会将其挂在祖屋的祠堂,每家每户则会再次拿来自己购买的鞭炮,从祠堂开始燃放,一直燃放到自己家中。人们称之为“迎丁”。(在客家话中,“灯”与“丁”同音,都读“dian”音的第一声。因此,“赏灯”又叫“上丁”。)

正月十一晚在我的表哥家看热闹,虽然他的家族去年没有添新丁,但也搞得热闹非凡,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特别是放孔明灯一个比一个高,一个一个大,还是串珠的灯,真好看。正月十三在我的姐姐家里闹,因为是带她的孙子回去“赏灯”,那场面也不小,特别有意思。

 

http://s7/middle/4daeafc3gb8468aba05a6&690
    串珠的“孔明灯”升上天空

父亲今年83岁了,仍然抡起鼓槌,还是那么铿锵有力。父亲可是每年元宵节都回去,每年都会抡起鼓槌,而且还是不可多得的鼓手。我小时候,每年随父亲回家乡过元宵都能看见父亲擂鼓时的风采。据说父亲年轻时还是个舞狮好手,我知道父亲年轻时时多才多艺的,如今再现父亲擂鼓时的风采感觉父亲仍然还是这么充满活力。

几天来,每天都在听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每晚都在看漫天飞舞的烟花,顿顿吃家乡菜,几天折腾下来还真有点受不了。本来乡村是宁静的,当回到大都市时,反而感觉宁静了许多。此时此刻,家乡仍然还是热闹非凡,仍然充满着节日的气氛,而在深圳是无法感受到的。

这次回家乡听到一个吃惊的数字,湖南浏阳生产的烟花爆竹几乎一半是销售给了我的家乡。你信吗?通过这几天经过的场面,我还真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