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尔夫心理训练教育 |
分类: 肌肉训练 |
很多朋友大概误解了我写那篇文章的目的(当然我自己也根本没说)。原本打算就吕林先生“改变站位…也做不好draw”的问题,说明杆头和球在发生齿合过程后,杆头质心与球质心间的微细“位置差”将造成很小的侧旋力矩,利用这个力矩,在不改变站位站姿,握杆等条件下,制作小的曲线球即draw或fade的方法。(一个游戏而已,实用性不大)。并非打算全面阐述各种曲线球的成因。后面标明的slice和Hook的形式也只是为说明这种曲线球的产生与常说的slice或hook在成因上有巨大差别。吕先生差点低,应能感觉到杆头触球过程中各种细微的差异。希望那几张图能起到一些启发的意义。
杆-杆面(杆头)的接触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没头没尾一篇文章,说得不清不楚,图也画得草率,引起很多疑问(质疑),对不住观众。所以再补充说一下,希望能清楚些,但如果事与愿违,造成“越描越黑”,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咱们继续“描”,直到描述清楚为止。也希望这个过程可以使一旁“观看”的朋友们得益。其中有谬误或将各位搞得更加糊涂了,也请观众们批判并参与这个讨论。
第一步:几个条件
1.
2.
3.
4.
第二步:一个物理过程的说明
相碰撞的两个物体当它们的质心的连线与运动方向不同向时(质心不相对),碰撞后将发生各自围绕其质心的转动(产生侧旋)。同时,这个侧旋将因为其中一个物体作加速运动,其增大的转动惯量和自身转动惯量将克服自身的侧旋,而使另一个被碰撞的物体侧旋量加大。
第三步:一个简化
球杆的转动平面并非垂直于地面,挥杆时,杆身与地面的夹角因人而异,也因挥杆方式不同而不同。所以,杆面的运动不是平行于地面的。为使讨论简化,我们不考虑垂直地面的Z轴方向的杆面运动,仅考虑X,Y轴(水平面)上的运动。(Z轴方向的有关齿合作用的讨论更多与球的倒旋相关。)
在明确上述几点后,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杆头-球的碰撞过程。图画得相当“夸张”,实际上杆面不至于“软”到产生图示的内凹现象。球的形变也没有那麽大。
说明:
1.
2.
3.
4.
5.
最后一个问题:圆弧的杆面
这牵涉到机械原理中挺复杂的“齿轮啮合原理”。虽然这是俺这个学机械的必修,但咱总不能改“高尔夫”讨论为“齿轮原理”吧。所以我设法用通俗些的语言简要说说。
啮合是指杆面与球接触的第一个点开始,因为非弹性碰撞而接触“点”逐渐增多(外观上表现为成为一个“面”)。如果把这些依次增加的每个“点”的空间位置按顺序标示出来,可以看到一个“渐开线”。只有在杆面为圆弧型时,杆面才能与这个渐开线相吻合。否则将发生“咬不住”的情况。
相关的两个问题:1.杆面的“渐开线”轮廓(齿廓)和杆头运动的圆周半径相关,木杆挥杆时半径大,需要“渐开线”式的弧形设计,铁杆半径小,可以忽略。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木杆的杆身弹性和长度所造成的杆身形变。2.木杆的“弧形”杆面不仅表现在趾部到根部,也表现在杆面的上部与下部,杆面更像个球面。这是为了配合垂直方向(Z轴)的齿合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