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学概论课值得学习吗?一个大学生的真情告白

(2017-06-11 22:12:15)

很快一个学期的史学概论课程已经结束,通过本次课程一学期的学习,我颇有感触,下面我将分类阐明我的认知和观点。

一、教学方式的观察分析

   首先是视频教学独具一格。刚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以为会有其它课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开学第一节课钱老师就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教学“法宝”手机软件——学习通。现如今年轻人的世界已经离不开手机,学生在课上玩手机,不听课的情况平凡出现,其实作为学生有时候不在于手机里的内容到底有多吸引人,而是我们已经习惯了“机不离手”,就算没有什么要事也要忍不住点开手机来看看。学习通这类的学习软件就迎合了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老师的授课效率,不失为一种先进的、良好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学习通手机软件可以随时随地观看钱老师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在课前能够预习课程内容,在课后也能温习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当代社会节奏加快,智能手机成为人类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习通的设置是未来教学发展的趋势,是有远见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一点是,钱老师的每段教学视频都在十到二十分钟左右,不过分冗长,内容精简,通俗易懂,制作精美,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每次观看视频后也会有观看记录现实,可以与同学比较比较学习进度,更进一步促进自己学习,对抗怠惰情绪,让大家共同进步,也方便了老师点名、布置作业、与同学课后交流等等。

第二,课上交流推动思考。钱老师的课堂是“活的”。我们的史学概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循规蹈矩,按照中国传统教育模式,老师一个人讲,学生沉默地听,过程枯燥,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提问。在钱老师的课上,老师总会在一个知识点或者问题阐发之后进行提问和讨论,而且每个同学都有公平的展示自我的机会,不断地提问和交流也可以敦促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增强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更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消化和理解。同时,老师可以通过与每个学生对话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好的了解学生,让教育更加专业化、人性化。

第三,实践体验感触更深。这一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个人史的写作、家谱的编写,以及在课堂中参与照片、视频的拍摄并和大家一起在学习通交流群中分享。钱老师不是让我们简单的只去学习课本理论,而是让我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个人史。家谱的编写确实困难重重,任务繁重,但是通过编写个人史和家谱,每个人的收获都是丰富的、实在的,周围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还有一节课讲历史的随手记录,我们七嘴八舌的说到照片、视频等等记录手段,钱老师便让我们马上拿起手机做记录,还允许我们在教室、走廊内走动,拍摄,大家都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二、学习方式的观察分析

学习的效果如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一个人的学习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的学习方式上有了很大的转变,首先是通过书本预习、视频预习来增进学习效率。有了学习通后,我开始习惯在手机上预习功课,从起初强迫自己看视频学习,和同学讨论,到慢慢开始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课程并把这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推荐给身边其他的同学,是我学习方式转变的地方。课程后期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常常用到书本,老师每节课都会督促我们要先自行阅读本章要学习的内容,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养成学生课前预习书本的好习惯,能更有效的学习。

第二,学会独立思考和提问。大学的学堂不同于中学,老师在课堂上很多时候都是把学生“领进门”,“修行”还是要看个人的。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我们的个人提升来说远远不够,老师在一堂课的时间限制中也不能无一遗留的把知识点都授予我们,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学生自己在课前课后多加把劲。通过视频学习、课上交流,我们在本学期的课程中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和提问的能力,文科的学习很多时候没有明确的对错划分,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要想在同样的学习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益的知识,就需要我们自我思考。同样的理论,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知识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疑惑之处。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准,自觉的思考和提问是必修课。

  第三,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一点在个人史和家谱的编写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我们以往没有记录生活点点滴滴的习惯,很多记忆开始模糊,我们需要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才能顺利的把学习任务点完成。这样的现实需要便促进了我们与他人交流、合作。在于父母、亲戚、朋友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措辞,如何让他人接受你的观点,如何去理解别人的看法,这对于学习或者社会关系都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的观察分析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内容我认为有一下几点。第一,公众史学理论学习。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视频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我们通过本学期的课程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并接受了公众史学的概念。第二,个人史书写。个人史的书写是个漫长的过程,钱老师先给定了我们具体的书写标准和框架,我们再在课后完成。通过个人史的书写,学生能够回顾人生,对自己的历史进行自我反思,开始养成记录自我历史的习惯,并在书写需要资料的时候与家人取得联系,加强了亲属关系,也让除了学生外的更多人理解并接受公众史学的概念和意义,认识到每个个人,每个阶段的历史都记得记录。第三,家谱编写。家谱的编写是个极其浩大的工程,家谱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应当在现代社会中被忽视、被埋没、被遗忘,通过家谱的制作学习,我们开始发现自己的家族发展历史,家庭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第四,史学通论学习。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通过课本知识的理论学习与课堂讨论、提问组成。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前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在课堂上带着问题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对本人有触动的观念分析

  通过史学概论的课程学习,刷新了我的很多认识和观念。首先对于公众史学的认知方面,以前说起历史都是记录古人的历史,记录国家民族、记录大人物的历史,公众史学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将个人史。小人物的生活搬上了历史的舞台,是个里程碑式的进步。我们的国家、社会、时代无论如何变幻,都是我们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组成的。每个个人就像一滴水,千千万万的水滴汇聚成了大海,每一滴水中都包含着大海的影子。有时候,个人的一生,他的起起落落与存亡兴衰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最生动可触的缩影。虽然说公众史的记录相对传统的历史学科来说比较琐碎、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整理资料,还有和周围的人相关联,但是他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家谱的撰写。起初家谱的编写几乎无法下手,家中人员众多,彼此分散,很多老一辈的人已经去世或者难以联系到,中年一代的亲戚都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小一辈的亲戚对于过往更加不了解,这位家谱的撰写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是随着我和家人观念的变化,我们开始意识到家谱对我们整个极爱听的重要性。家中的亲戚对于我修写家谱的态度从不太关注和有抵触情绪慢慢变得开始接受、享受大家一起为了修写家谱而努力的整个过程,很多重要的事件不再是通过口头叙述,而是有了文字的记载,我们家族的发展历程就这样被还原和详细的记载了下来,大家都觉得很是受用,家族的凝聚力,对家庭的归属感有了巨大的提升。

五、本人学习能力提升之处

首先在我的学习能力上最明显的进步就是我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所提升。个人史和家谱的书写都是一万字以上,如何将如此多的资料和线索梳理清楚是对我的考验。从开始的思路模糊到后来的书写越来越顺畅,进步是可见的。第二是资料收集能力,在编写个人史和家谱的时候需要很多资料来扶持编写,这些资料的收集是不易的,通过收集这些资料我理清了写作的顺序和过程,并学会了借用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来收集史料。第三是协作能力,一方面是在写个人史和家谱的时候与家人之间进行协作沟通,另一方面是在课堂内外与同学相互学习,互相协作的过程,能够通过交流来加深自己对于知识点的认识。第四是对史学的认识,在学科专业技能上有所提升,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史学观点并发现问题。

六、教学改进与设想

最后,在教学方面我认为与学习通手机软件的结合是本次课程的一大亮点,也顺应了未来学习发展的潮流,不过教育的本质还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习通应当作为一个便捷的工具来使用,但不能完全取代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学习软件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教育是人的教育,是感情的教育,生只有在主动跟随教师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加人性化和道德化的进步和发展,手机软件不能过分的代替教师的功能。第二,希望老师能在未来而课程中加快课程进度,增加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让我们更够学习到更多、更好的史学知识。最后,编写个人史和家谱是必须的学习环节,但是现代社会网络安全不可靠,如何消除学生对于自我和家庭的隐私的顾虑,更好得享受写个人史和家谱的过程,并与老师顺畅的交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一个学期的课程已经结束,我们也完成了对于史学概论的学习,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学术技能也有所提升,以上就是我个人的教学报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