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州古城生姜门,这生姜二字是什么意思?

(2024-11-04 17:11:38)
         传说白鹿衔花,跨山筑墙。温州(永嘉郡)老城建于何时,史书上无明确记载。但公元422年秋季的一个傍晚,被贬温州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步出西掖门,写下一首《晚出西射堂》诗。温州城受限于地理条件,一千多年来,城墙及几个城门的地点位置,几无变化。
         谢灵运曾穿行出城的西掖门,位于今温州松台山附近,民国时呼为来福门。而在南宋大儒叶适的笔下,它被写做生姜门。
         叶适有二首诗,一篇墓志铭提及生姜门。《水心即事六首兼谢吴民表宣义》诗其一:“生姜门外山如染,山水娱人岁月长。净社倾城同禊饮,法明阖郭共烧香。”《送吕子阳自永康携所解老子访余留未久其家报 》诗中有:“收缨古蜜浦,抱袂生姜门。九九书自註,邀余缀篇端…(南宋永康五指岩之颠有密浦庵)。”在《庄夫人墓志铭》里,叶适写道:“庆元戊午(公元1198年),余始居生姜门外西湖上。”
         有人说:“叶适出生于瑞安,或许是受瑞安方言的影响,“山脚门”、“生姜门”读音类似。想来这也是与《清光绪八年城池坊巷图》里妙果寺被写成“妙骨刺”道理相通吧。”
         此说法不对。叶适是用南宋官话雅音做诗做文,和瑞安方言毫无关系。且永嘉《清光绪八年城池坊巷图》所标注的不是“妙骨刺”,应是“妙骨刹”,并非指妙果寺,妙果寺在城墙外(因是城池坊巷图故未标注城外之寺亦合常理)。图中的“妙骨刹”在城墙内,所标注的应是松台山上隶属妙果寺的,1951年被拆毁的千佛舍利塔(据说是浙南唯一一座舍利塔)。刹,梵语“刹多罗”的简称。康熙字典解:“刹,柱也。又僧寺。又釋冢上立柱,中藏舍利子,亦曰刹。”而山脚门,正解应是生姜门之讹传。若城门呼为山脚门,其特征应是独一无二。但温州城东门也在山脚,在海坛山南慈山与华盖山二山相接枢纽处。朔门(北门)也是在山脚,民国时还有地名叫朔门岭背。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永嘉县境图上,西门也挨着郭公山山脚。
        生薑门,应是生畺门,薑、畺通假,即疆字(或僵字)。此门外是西山,温州城历史久远的葬地。叶适在《醉乐亭记》中写道:“土人以山水,子新所到,斯吉祥也,益深其崦,百金一藏,赇匠施僧,阡垅交植。岁将寒食,丈夫洁巾袜,女子新簪珥,扫家而祭,相与为邀嬉,城内外无居人焉,故西山之游为最著。”而如今,温州城还有句俚语:“棺材也抬到清明桥了(桥在生姜门外)。”表示事情已完结。
         叶适之后,元、明、清、民国,都可查找到生姜门入诗入文的记载。元初诗人方回,有诗句:“咸潮生姜门,虾蜞以为旨。”虽然方回诗句含讽刺贬低之意,但他来过温州,结合明万历三十三年永嘉县境图,生姜门前有河道与瓯江相通,若起超级大潮,的确可到达生姜门。明初俞本的《纪事录笺证》里,有记载:“(耿天壁)二十六日至太平岭下,方寇拒敌,天璧夺击败之,追至生姜门,克其城。”清代藏书家、诗人吴之振(1640-1717年),有诗句:“生姜门外风头恶,赤苋山前雨脚斜(赤苋山在宁波奉化)。”晚清温州大儒孙诒让及民国学者刘绍宽,亦在文中、日记中将来福门写做生姜门。
        而植物生姜,做为菜之配料,被人们所熟知,那是明朝之后的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