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叶适笔下的鹿城松台山》的姐妹篇,话说写了前文,温州某知名学者因其也写过南宋西湖的相关文字,读到后因与之观点不同极其不满。叶适写的明明白白,当比三百年后的弘治温州府志的记载更准确。观点不一致很正常,重要的是历史真相是什么。
言归正传,叶适嘉定二年59岁时写了篇《宿觉庵记》,文中道:玄觉师...所居山,延袤十里,有江月松风之胜,依而寺者十数。余亦在其下...他日,钱塘本然、蜀人居宽固请登焉,则山已入贵家,所存二三而已。枯茶败草,仿佛乱石中,余慨然怜之,为于绝景亭下作小精舍...。
这文字描叙,叶适所写的宿觉庵明显是温州西山。今松台山无论古今,都不会超过一里,叶适难道一里和十里也分不清?松台山容的下依而寺者十数吗?叶适若这样描写今松台山,他还成其为大儒叶适吗?叶适有《西山》诗句: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他说:余亦在其下。是指自己也在西山的大范围下。
再来看四灵笔下的净光山。徐照有《登宿觉庵》,及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宿觉庵、会景轩、绝境亭、茶山堂,徐玑有同题四首,赵师秀有一首会景轩。
徐照的《登宿觉庵》:
雨过山庵树色鲜,江城四月尚衣绵。
本来行饭尝新茗,又得凭栏看插田。
南宋时今松台山西南面是会昌湖湖阔千尺,东面是城内甘泉坊居民屋宇,北面是鼎桂坊(原浣纱坊)屋宇,城内并无耕田。而徐照的《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会景轩》诗,此诗中的山顶很高:立久飞云灭,身高去鸟平。石峰何处是,归思忽然生。
诗人在会景轩前眺望,能否看见自己的山居处石峰,归思忽然生,流露出隐居山林的士人情怀。
赵师秀的《会景轩》诗:
此中非一景,欲状固难名。
江近秋阴早,山多晓气清。
断云分树泊,饥鹤下田行。
别拟深更至,虚空看月明。
赵师秀此诗令我们知道净光山会景轩山下饥鹤下田行有田外,还江近山多。这当然不是今松台山。
徐玑《净光山四首·会景轩》诗:
屋自与山背,西原景最清。
凉风从下起,新月向前明。
林静闻僧语,四虚见鹭行。
此方多积翠,略似镇南城。
徐玑的这诗又告诉我们净光山会景轩在西原,山下四虚见鹭行外,会景轩所在的山头略似镇南巽山。
成书于北宋的《宋高僧传》记载:(宿觉)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阳。春秋四十九。初觉未亡前禁足于西岩。望所住寺喟然叹曰。人物骈阗花舆蓊蔚。何用之为。...殡所望地也。西山去寺里有余程。送殡繁拥人物沸腾。其感动也若此。
《宋高僧传》说的明明白白,宿觉殡于西山的南面。本人前文也论述了西岩不是今松台山,西岩是可以看见宿觉其所住寺的,宿觉墓地西山去寺里有余程。也就是说,宿觉的其所住寺不在今鹿城松台山,其墓地也不在今鹿城松台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