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两遍宋末元初浙江平阳诗人林景熙的诗集。只因今平阳与苍南划分为两个区域,林的籍贯出生地出了纷争。苍南正大力宣传林景熙故里--苍南林坳,而持林的籍贯是平阳白石之说的一、二个所谓资深的研究者,如陈正印、蔡听涛,那可是水火不容大有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架势。吃瓜不嫌事多,读了相关的文章资料,林景熙是苍南林坳人并无疑问,且林景熙的这三首诗,也可证他不是平阳白石人。
一.赵奥别业
已无湖海梦,渐老足间情。
野杖日寻壑,家书时到城。
开池纳天影,种竹引秋声。
亦爱箪瓢乐,年来世味轻。
此诗是宋亡后,林景熙隐于平阳城郭而作,赵奥在城西,距平阳城两里,据专家考证这一带宋元时属白石里。这首诗浅显无典,野杖日寻壑,家书时到城。诗中,林景熙忙于寻一处山岙建屋,要把家人接来。而后,他开池纳天影,种竹引秋声。定居于此。家书时到城,说明别业相对的主宅不在城内及城西白石里,也就是说林景熙的老家不是白石。
元朝时,南方汉族的生活极其凄苦,读书人的日子也不好过,八娼九儒十丐,地位低下。与林景熙同时期的遂昌人尹廷高,曾掌教于永嘉(今温州),也正是这时期,尹廷高写有一首《永嘉书所见》:...出门见流民,令我心恻然。十十复五五,乞食相后先。有男方呱呱,中道甘弃捐。谁无父母心,其势难两全。况遭疫疠苦,十病无一痊。死者相枕籍,活者难久延...。据此可知,林景熙这前朝的从八品小官,在元朝不会是城中或城郭有宅的前提下,又另建一处别墅。亦爱箪瓢乐,年来世味轻。林景熙失意且清贫。
顺便赞一下,开池纳天影,种竹引秋声。好诗句。
二.连云楼
我心适无事,看云起南山。
层檐接空影,而不碍往还。
昔年凡鳞化,乘此青冥间。
肤寸未膏物,黄埃满人寰。
刚风忽吹断,小寄白石间。
岂不自怡悦,良田变茅菅。
何当鞭丰隆,上扣虎豹关。
此诗写作时间应比《赵奥别业》早,即南宋初亡时。坚持林景熙籍贯平阳白石的研究者认为,这诗是求雨诗,非也。林景熙借物喻己,托物叙事。昔年凡鳞化,乘此青冥间。林在叙说自己前宋时太学生青云直上。何当鞭丰隆,上扣虎豹关。那可不是求雨那么简单,其忠愤不屈,溢于诗外。而刚风忽吹断,是指改朝换代。小寄白石间,也是语意双关,说天道己。这寄字,显然白石里不是他的老家。如杜甫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小寄,借住,暂住是也。了解林景熙的生平,便读懂了他这首诗。读懂了他这首诗,便也更了解他的生平。前人道:林先生诗,大率意在言外,读者当因其语而求其心可也。
顺便说一句,读懂林景熙,宣传他,比争他的出生地更重要。
三.别所亲
人生重离别,况此双鬓蓬。
亭柳非故色,昨夜吹霜风。
临分复携手,野色犹蒙蒙。
愁深转无语,写入潺湲中。
一水分两支,来共高高峰。
出山暂相失,到海终相逢。
这首诗,可为晚清时平阳学者吴承志的新发现,即林景熙是苍南林坳人,做注解。先把林景熙是苍南林坳人的依据录于此,林的《送松存弟序》:“林氏自闽徙居平阳之坳中,至予十二世,系益蔓。岁合族亡虑数百人,序拜行酒,少长秩如。予以奥里第二支松存为伯仲行。别二十年,更陵谷。君自湖海归省,调为录,而予隐州郭。于是相见,白首怆道武林旧事。”
林为好诗之人,写完序,岂能无诗,这诗与序的人物、内容皆契合。族兄弟两人,为了人生高目标,从坳里出山。路途遥远,时间漫长,都奋斗到了州城,这海边的城市,于是相见。若说两人为白石里人,城边两里的白石河,何来出山,何来相失,这比喻便无法成立了。
到此结束。
真我如故
2022.11.2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