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民不聊生,方腊借助明教策划暴动。他们传播民谣:粮食登场官府抢,石塔露水腊为王。于1120年的冬天,举兵攻陷城池,逢庙即烧见官便杀。1121年4月19日,方腊的洪载部进抵温州城下,永嘉楠溪俞道安率教徒积极响应。温州江心屿寺庙及东、西佛塔,焚于此劫。
据1141年刘愈撰写的《东西塔记》碑文记载:龙翔、兴庆二峰之巅,旧有宝塔,其西建于后唐之末,其东建于我宋天圣间。顷因兵火,与院俱烬,惟故址存。可知此次火灾非常严重。
刘愈(1096--1166)号无相居士,是叶适的蒙师,热心于公益,永嘉楠溪之名士。兵火后的第十八个年头,1138年,刘愈和比丘净宣率信徒捐资重建了东塔。但资金不足,西塔仅依焚烧后的形状增加些木结构,三年后两塔修建完毕。《东西塔记》道:其西则加椟楹椹,盖砌而丹获焉。以其旧筑耸固,无事改造也。其东则撤而筑之,凡形制严饰悉。与西塔等资用之丰,无虑二万缗。
但因人这样断句:其东则撤而筑之,凡形制严饰,悉与西塔等,资用之丰,无虑二万缗。故今人皆以为此次修建后,江心屿东西两塔形制外观相同。此处的悉字,应作全字解,只形容东塔。如陆游的《入蜀记》: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江心屿西塔火后废墟,历经十八年的暴雨台风,旧筑定然不再是焚烧前的高度。方腊兵劫后,杭州六和塔由官方重建,而杭州雷峰塔是僧人募资修整,雷峰塔原高七层,重修后是五层。七宝塔改多宝塔,亦合佛教形制。刘愈的《东西塔记》开头,有提及:于佛如来入灭度后,起七宝塔以供养之。又多宝如来临灭度时云:‘欲供养我者,应起一大塔。’由此观之,我佛如来亦欲众生观兹圣相……
距江心屿两塔重修建后约六十年,徐照(?~1211),永嘉四灵之一,有二首诗提及江心屿西塔。
一.《题江心寺》
两寺今为一,僧多外国人。
流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
鸦宿腥林径,龙归损塔轮。
却疑成片石,曾坐谢公身。
二.《赠江心寺钦上人》
客至启幽户,笋鞋行曲廊。
潮侵坐禅石,雨润读经香。
古砚传人远,新篁过塔长。
城中如火热,此地独清凉。
永嘉四灵,推崇诗作贴近生话,“不兴高远之言,验物切近之实。”徐照更是四人中此诗论的首倡者,叶适为他撰的墓志铭道,徐照诗“然无异语,皆人所知也,人不能道尔。”他的《题江心寺》诗句:鸦宿腥林径,龙归损塔轮。指传说中栖住在江心屿龙宫中的江龙,清晨从东塔龙翔峰飞翔而出,晚归则旋落在西峰的损塔处。若两塔重修建后形制外观相同,徐照怎会道修复完整的西塔是损塔。而《赠江心寺钦上人》诗句:古砚传人远,新篁过塔长。则形容塔不高,此诗句不是形容新建的东塔,而是指塔高受损的西塔。徐照的诗句并不夸张,毛竹最高可达25米,现今江心屿西塔7层高32米,若5层塔则除7乘5,是22.85米。
到宋末元初时,温州平阳诗人林景熙(1242~1310),有一首《江心寺》诗:
佛借龙宫五百年,平分城树与村烟。
丛林忽涌中流地,双塔曾擎半壁天。
石色带云笼客袖,磬声和月落渔船。
袈袍不限侵门水,十载何人坐象筵?
林景熙道:丛林忽涌中流地,双塔曾擎半壁天。一个曾字,显然此景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宋末有多个诗人吟咏过江心屿及双塔,但都未详尽描写及塔况。
元朝浙江长兴人朱晞颜,曾在温州平阳做过掾史,后去乐清长林任盐官,他经过温州时住在江心屿--我来荡底觅双雁,憩此一夕心神融。写了首《游江心寺》,他的诗中江心屿西塔已南北方向倾斜,成了危塔:飞涛怒捲高下雪,坏塔倒挂东西虹。
为什么确定朱晞颜诗中的坏塔即西塔?因为较朱晞颜稍后时期的元朝画家,温州人王振鹏,于1323年画了幅纪实性风情画《江山胜览图》。此画中的江心屿,只有东塔而不见西塔。王振鹏的画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填补了文字史料的空白。温州志书均记载,元朝时温州城墙尚存,但此画中温州城北并没有城墙,而考古发现,元朝温州的确没有城墙,只是元末,方国珍盘踞温州时(1357~1367年)修筑了较简陋的城墙。
史料记载,江心屿西塔于明朝1377年重建至1378年完工。而后,在温州平阳人章纶(1413年~1483)的《陈都阃招饮江心》诗中,便又是如此景象:一川砥柱横沧海,两塔凌空映彩虹。

王振鹏《江山胜览图》中的江心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