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论江心屿澄鲜阁是元、明时期的谢公楼

(2021-03-28 21:36:38)
    千年以来,温州纪念谢灵运除地名、祠堂外,还有池、亭、楼、台。一千年的时间太漫长,春草池塘、南亭、北亭、谢公篆岩现都无迹可寻,而谢公楼至今尚在,只是曾易地,却因弘治温州府志的记载疏误,人们寻之不得。
    宋时,温州谢公楼在北门上,即城门楼。是文人雅士饮酒做诗聚会处,北宋进士温州人刘安上(1069—1128),曾与众友人在谢公楼饮酒做诗,有《登谢公楼分韵得心字》:高峙危楼压翠岑,登临遥想昔贤心…。
    南宋名臣瑞安人陈傅良(1137-1203年)也曾和郡守等人在谢公楼饮酒做诗,有《和沈守持要题谢公楼额》:危楼何在水云中,穿市牙旗退自公。闲作此来横笛夜,爱看人醉落帆风。
    南宋端平年间(1235年),瑞安府(今温州)新任长官史弥忞重修谢公楼,取名江山胜概楼。据嘉定元年(1208)进士戴栩的《江山胜概楼记》记载,人们很早便把北城门楼呼为谢公楼,“因取北亭叙别之诗,借楼以表之”。但“俗以双门目之,而罕以谢称也。独郡有大宴会,守与宾为别席更衣之地。”新太守“按图牒登楼而玩之。病其庳陋不敞,且颓栋落楹,础没而瓦漂。将请于朝,节郡费以新之。可谓得设险之政矣。”
     元初,统治者下令各地捣毁城墙,温州的谢公楼和谯楼都未能幸免,随城墙、子城城墙一同消亡。
     2004年温州北门遗址考古及2014年温州谯楼子城城墙遗址考古发现,温州城墙、子城城墙毁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据专家考证,城墙、谯楼重修年代,应在元末方国珍及其堂侄方明善盘踞温州期间(1357~1367年),城墙修筑的较简陋。以方国珍鱼盐负贩海盗身世,且处于惶惶迎战屯兵造船的特殊时期,不会附风雅建谢公楼于城门上。
     明初,倭犯温州,洪武十七年(1384年)城墙又增筑加高。此年间国库亏空,温州地区又大旱饥荒、飓风暴雨灾难连绵。清人修的明史记载:吴兴民沈万三,家甚富,为帝(朱元璋)造都城三之一,又为帝犒军。帝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此事难辩真伪,但明初朱元璋的苛政却是史实,官员岂敢擅自在城门上建谢公楼。
     元末明初住在温州百里坊的画家谢子通(1325-1400年),有诗《谢公楼》:南山不与此山连,中有双峰媚一川。川水于今半成陆,谢公楼阁尚衣然。说明元时温州文人便以江心屿谢亭边的江上楼(澄鲜阁)为谢公楼了。
    明人文征明(1470--1559年)曾到过江心屿谢公楼,他有两首诗提及谢公楼,一.《瓯江孤屿》:昔年行李滞东瓯,曾到江心寺里游。孤屿浮空双塔迥,风烟都属谢公楼。二.《寄王永嘉》:曾携书册往东瓯,此日因君忆旧游。落日乱山斜带郭,碧天新水净涵洲。从知地胜人偏乐,近说官清岁有秋。西北浮云应在念,乘闲一上谢公楼。
    邑人王叔杲(1517—1600年),曾在温州北门前的瓮城废墟上新筑镇宁楼,有《镇宁楼碑记》:“高几与城埒。由城视楼,若设扆于前而负之为护者,盖距城不数十武,而海上之胜可概揽也。”可知此年间城门上并无谢公楼,即便建筑过城门楼,也早已垮塌不存在了。而差不多时期的吴中诗人皇甫汸(1497-1582年)到访江心屿后,有诗《永嘉登江心寺》,亦提及谢公楼:双塔峙琳宫,诸天一水中。回看云岛合,直与海门通。荒寝怜文相,高楼忆谢公。潮声无日夜,流恨古今同。
    弘治温州府志,未载元初温州城墙、谯楼被拆毁后又重建,错道是元禁城郭毋得擅修、子城废毁只余谯楼。又错记谢公楼还在府城北门上。后来人便不知江心屿谢亭边的江上楼(澄鲜阁)即谢公楼,只知道澄鲜二字取于谢灵运之诗。

后记:澄鲜阁明朝时或许又呼为渐胜阁。

《春日兄弟集江心诗》王叔果
芳榭俯中川,登临意豁然。
繁华一水隔,形势九山连。
古树浮江动,清风拂座偏。
谢公遗韵在,春草正堪怜。

《春日兄弟集江心诗》王叔杲
地涌金沙界,天留说法台。
僧当龟背住,门对鹿城开。
作赋渐胜阁,临风怀谢盃。
沧溟浩无极,秋色望中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