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西班牙马德里斗牛文化旅游 |
分类: 游记 |
西班牙王国在哪里?
对中国的小资们来说:西班牙在塞万提斯的小说里,在毕加索的画里,在多明戈的歌里,在哥伦布远去的帆影里……
对中国的驴友来说:西班牙还在斗牛士冰冷的剑光里,在皇马主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里,在弗拉明戈舞娘飘逸的红裙里,在油画般美艳的海鲜饭里……
一千个国人眼里,有一千个西班牙!
中国与西班牙的友好交流源远流长:早在罗马帝国统治的时代(相当于中国秦汉时代),中国的丝绸就在西班牙的贵族社会中流行。公元711年,安达卢斯王国第一次向唐朝派遣使节,被《新唐书》称为“绿衣大食”。南宋赵汝衡《诸番志》称当时的西班牙为“木兰皮国”。西班牙有45项文化遗产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位列意大利、中国之后,在全世界排名第三位。一个50万平方公里、20多个民族、4647万人口的西南欧小国,2015年却接待来自全世界的7500万游客,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国!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对万里之外的中国人来说,西班牙仍然是一个充满诱惑的谜与大问号!
为了掀开西班牙多元文明神秘的面纱,2017年6月20~25日,我们中国民族文化访问团一行10人,万里迢迢,踏上了伊比利亚半岛神奇又美丽的土地。
一、西班牙王国,她的艺术
伊比利亚半岛是世界艺术的富矿带,在热烈如火的地中海阳光温情地抚摸下,同样热情如火的西班牙人哺育了许多世界级的大艺术家。建于1738年的普拉多博物馆(Prado),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亦是收藏西班牙美术作品最全面、最权威的博物馆,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并列为世界三大艺术类博物馆。该馆原是西班牙皇家私人博物馆,源自“西班牙天主教双王”斐迪南二世国王与伊莎贝拉女王的私人收藏,在费利佩四世时达到鼎盛时期,收藏有西班牙世界级大师委拉斯贵支、戈雅、格雷科、左巴朗、波森、杜尔等5000余件精品。走进普拉多博物馆,我们仿佛回到并不遥远的、黑暗的、中世纪的西班牙:委拉斯贵支的《宫娥》,戈雅的《卡洛斯四世全家》《裸体的玛哈》和《着衣的玛哈》,博斯的《创世纪·伊甸园》,范德韦登的《放下圣体》,鲁本斯的《东方三国王加冕》《三仙女》和《醉酒者》等等,涵盖了意大利威尼斯学派,荷兰与比利时弗兰德斯画派特别是西班牙本土画派的代表作品。而1881年后,以毕加索、达利、米罗和塔尔皮斯为代表的印象主义与表现主义代表作品,则收藏在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Musea
Nacional Center de Arte Reina
sofia)。该中心以毕加索出生年份1881年划线,收藏有绘画精品4000余件,雕塑名作1400件,素描作品300件,摄影作品3000件,装置艺术作品40件,建筑艺术作品30件。毕加索的旷世名作《格尔尼卡》和《蓝衣女人》,达利的《无尽之谜》和《希特勒之谜》,米罗的《棕榈树之家》,都是该中心的镇馆之宝。观众只需花区区25.6欧元(约合195元人民币),就可通读12世纪以来的欧洲艺术史,在如此缤纷、如此美艳的艺术世界里潇洒走一回,尽情享受世界级的视觉艺术盛宴。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黄亚中参赞坦率地告诉我们:西班牙王国在经济上是个二流国家,在文化艺术上是个超级强国!中国与西班牙的文化艺术交流,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要了解西班牙文化,必须读懂西班牙人!
西班牙是一个崇拜英雄的国度。在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西哥特人、日耳曼人和阿拉伯人(摩尔人)就在这片土地上打来杀去,城头变换大王旗,各领风骚数十年,因而英雄人物也就多如西班牙牛毛。我们发现西班牙广场多,广场上青铜(或大理石)雕像同步多。走进马德里,市中心有太阳门广场,广场上立一尊熊抱草莓树的青铜像,那是马德里市的城市标志。西班牙“零公里”标志就在这个广场上,雄视这个“零公里”标记志的,就是卡洛斯三世国王骑马青铜像。每年12月31日,市民们习惯在太阳门广场吃12颗葡萄迎新年。而马约尔广场是费利佩三世国王1619年所建。这位自负的、有为的国王,当然也为自己在广场上树了一尊骑马铜像。大地女神广场是遍布大理石雕塑、喷泉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群,广场上最著名的雕像是生育女神西贝莱斯驾着两只狮子拉着的战车。西班牙广场北面是中国大企业家王健林先生花4.5亿美元买了又卖了的具有百年历史的西班牙大厦,据说王健林要重金改造这栋百年大厦,遭到文保意识超强的西班牙反对党的激烈反对!南面是巍峨的马德里皇宫,广场正中是塞万提斯大理石坐像与唐吉诃德骑马铜像。此外,马德里市中心还有如雷贯耳的哥伦布雕像、戈雅雕像,托莱多古城有伊莎贝拉女王雕像,塞戈维亚古城还有罗马人铸造的“母狼育婴”——战神之子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兄弟雕像。在西班牙这片并不辽阔的热土上,千百年来,不同时代、不同种群、不同偶像的青铜或大理石雕像艺术相容相谐,可知西班牙国民的胸襟似乎宽阔于改朝换代之时热衷于毁灭前朝所有遗迹(包括思想)的某文明古国!“有价”的现代社会为“无价”的文物保护让路,岁月静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