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民俗之一----牛粪文化(图)
标签:
蒙古族民俗牛粪文化生活方式旅游 |
分类: 风情图片 |

在草原牧区,不单洁白的毡房、古老的勒勒车、圆形的羊圈和笔直矗立的拴马桩标志着牧区生活,那一堆堆整齐堆放的牛粪也是牧户的一大特征。
风干的牛粪,蒙古语称“阿日嘎勒”。自古以来牛粪和其它五畜的粪便是蒙古族、哈萨克族以及新疆、西藏等地区游牧民族生产中的肥料、生活中的主要燃料,同时也是这些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珍爱自然、爱护自然、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和谐共存的见证。
牛粪,在蒙古族生活中根据颜色和季节的不同有着各自的名称。如冬天的牛粪叫“呼勒都古斯”,耐烧但火劲儿小;秋天的牛粪叫“哈日阿日嘎勒”,火劲儿大,燃烧快;夏天的牛粪叫“希热阿日嘎勒”,火劲儿稍弱一些;隔年的牛粪叫“察干阿日嘎勒”。蒙古人一般不捡隔年的牛粪,而是让它留在野外,这样牛粪就会经过雨水的冲刷渗入泥土,使土质更肥沃,让牧草更丰茂。
“阿日嘎勒”在蒙古族牧民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蒙古族有句老话说“有牛粪燃烧的蒙古包不冷,有爱支撑的日子不苦”。并且认为用牛粪当做燃料熬出来的奶茶最香、煮出来的肉最好吃,在烧牛粪的火炉旁生长的孩子身体最结实、眼睛最明亮。正因如此“牛粪”一词在那首传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的歌曲《蒙古人》的第一句中出现:我出生在牛粪烟升起的牧人家里,辽阔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
游牧民族无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牛粪。迁徒时也会将牛粪与蒙古包和粮食一并带走,以防下雨时没有燃料可烧。在过去绝大部分时间里牧人箩筐不离肩,走到哪里都会捡牛粪,就连熬奶茶的功夫也会出去捡一些牛粪回来。蒙古人除了让孩子从小学会骑马,还会教孩子捡牛粪,通过这样的劳动磨炼孩子的耐心,让她们明白“积少成多”的重要意义。
马群丢了是父亲的责任,牛粪没有了是母亲的失职”。一直以来捡牛粪储备生活中的燃料是蒙古族妇女的主要工作之一。她们放牧的时候背着箩筐走很远的路
,一筐一筐的将牛粪背回家。因此每当牧人的孩子回到家看不到母亲时,就会知道母亲一定是去捡牛粪了。
后一篇:游逛朝阳公园,拍摄百花盛开(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