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朗诵的感受和体会

标签:
感悟随笔朗诵文化舒绣文演员 |
分类: 感悟随笔 |
朗诵对各种演员是一个基本功,所以,好多演员都会朗诵,但他们带了个非常不好的头,就是在舞台上拿着脚本朗诵,这实质上就是朗读,不是朗诵。主要是他们没有时间把朗诵词背下来,所以,现在朗读基本上代替了朗诵。只有一个人是真正的朗诵家,那就是殷之光先生,他是唯一的朗诵家,有自己的朗诵艺术团,他从来朗诵都是不拿稿子的,而且激情澎拜。
喜欢朗诵的业余爱好者真是成千上万。1982年,我从上海外院毕业后到北京工作,第一次看到朗诵培训班招生广告。我报了名,没想到,有那么多人,整整坐了一大礼堂。讲课的人是著名演员周正,讲的很好,很有启发;随后是学员自愿上台朗诵,由周正给予辅导。我开始不敢上去,后来看其他的人朗诵得很一般,于是就举手上台朗诵,没想到完了后,周正说很好,没有说出什么具体的问题。
经过这么多年的朗诵实践,我得出了下列感悟和体会:
1.拿到脚本后不要急于朗诵,先像上语文课一样,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和大环境,分析段落,查找生字词,深入了解脚本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知道自己要朗诵的东西是什么,这样才能朗诵好。
2.要有场景感。朗读原文时要加上联想,眼中要浮现处文章的意境,比如,朗诵朱自清的《春》,一定要有春的细节,类似牧童、农夫、下雨等等,都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要真的看见,目中要有人,有物。
3.要反复阅读原文,要能够把文章背下来。据说,著名演员舒秀文在朗诵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时,读了100多遍。知名演员都这样,我们更应该反复读原文,熟能生巧嘛。
4.要讲好普通话,什么是普通话呢?百度说:“普通(StandardMandarin/Putonghua)
是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首选语言。
截至2015年,中国70%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尚有约4亿人只局限于听懂的单向交流。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
这里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指的是河北滦平县方言,我去过那里,那里还有采集普通话的标志。南方人和北方人都应该练习好普通话,少数民族更应该学会、学好普通话。
5.要注意运用语言技巧,包括语音、语气、语调、停顿、呼吸,阴阳顿挫,等等。
好的朗诵是二度创作,它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体现出音乐美、意境美和立体美。朗诵也是一门体验的艺术,练习的越多,实践得越多,交流的越多、切磋的越多,越会产生质的飞跃。
让我们在朗诵中享受人生的乐趣吧。
后一篇:这群老人用美色震撼了世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