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沙漠守望者〉拍摄揭秘(图)
标签:
最后的沙漠守望者克里雅人新疆沙漠北京电视台 |
分类: 游记 |

4月21日,中日合拍4k纪录长片《最后的沙漠守望者》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了首映发布会。北京电视台副台长王澎、纪录片导演纪林及制作团队等出席了发布会。
面积33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被称为“死亡之海”。在沙漠的深处,竟有一个被历史和地图遗忘的谜一样的族群,像遗世独立的隐者,世代恬静的守望着自己的“大漠桃花源”,这就是克里雅人,他们始终离群索居,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该片摄制组,七次走入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心,历时一年,以视觉人类学的视角记录了400年以来居住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克里雅人独特的民俗文化。展现了他们在面对人口增多、环境恶化时的艰难抉择,以平实镜头描述他们的生活与情感,展现了他们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古老文明的孤独坚守,也记录了独特的沙漠风光和珍稀物种,为揭开这块神秘之地的面纱,拍下了这部4K的纪录电影《最后的沙漠守望者》。
“深入沙漠腹地进行如此长时间、大跨度、全方位的拍摄,对于北京台高清团队来说尚属首次。所有人似乎都是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和虔诚,才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下坚持完成了创作。《最后的沙漠守望者》不仅是在用诗意唯美的镜头来聚焦坚守抑或出走的诘问,这些长达100个小时的精美影像素材,亦有可能是这片被时间遗忘的牧歌田园,留给现代文明的绝唱。”纪录片制作团队介绍道。北京电视台副台长王澎介绍这部片子的源起:“2015年,北京电视台派往新疆的援疆干部翟涛偶然邂逅了克里雅人的传奇故事,觉得这是特别好的一个纪录片题材,于是北京电视台总工办、制作部及我台新纪实传媒随即就此选题进行了策划立项,并深入沙漠腹地进行了前期采访,采访后发现这个选题兼具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与国际视角,回来后迅速在我台立项,并引入了合作方的投资,与和田电视台一起,制作了这部讲述大漠桃源传奇的4K超高清纪录片,这部片子的短片版已经获得了中国2016年度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金帆奖一等奖。”
导演纪林介绍道:“《最后的沙漠守望者》由北京台总工办负责技术统筹及超高清技术支持,新纪实公司与纪实频道负责内容策划以及导演、制片、摄制组的统筹执行,北京台制作部高清团队担任摄制组的摄影主力并承揽全部后期制作,同时,摄制组还通过北京台援疆干部与和田电视台建立联系,邀请和田台相关制作人员加入了联合创作团队。”
纪录片制作团队则分享了他们的拍摄经历:“由于达里雅布依地处沙漠腹地,从新疆和田出发,沿途路过无数沼泽、沙丘和河滩,在无垠的沙海中穿梭240公里,历经漫长的15小时车程,才能抵达克里雅人世代居住的村落,类似的场景在整个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共重复了七次。片子中有春天昆仑山冰雪融化后的流到达里雅布依的生命之水,有秋天金黄的胡杨林,有沙漠中新生命的诞生,也有人在胡杨棺木中离去。
长达11个月的拍摄周期内,恐怖的沙暴、五十多度高温的炎夏和零下十几度的冬季严寒多次出现。”
“为了不给当地造成多余的生活负担,我们所有日常生活物资,全部藉由特殊车辆运进这片闭塞的村落。受限于交通工具,摄制组无法携带大型设备,全部设备必须小而精,而且要一次带齐,无法补充。另外,我们和被拍摄的克里雅人语言不通,也使摄制组无法对拍摄对象的行为进行预判,只能依靠多机位、长时间拍摄,以及随时随地抓拍来保证不遗失关键镜头,工作人员也因此普遍练就了一身独自操作设备、快速对焦的技能……通过实际参与这部纪录片创作,也为和田当地培养相关人才,并传授先进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北京援疆的综合效应。”纪林介绍道。
该片将在5月14日在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首次播出,敬请留意并观看.



----------------------------------------------------------------------------------------------------------------------------------------------------------------------------------------------------
更多精彩文章:
在美国欢度感恩节,美女养眼


实拍:游走在丽江古镇的行色男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