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了出版我的文章,特请一位高手帮我修改并润色。在稿子修改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就拿《阳光下的回忆》为例说明如下。
一、修改但不改变作者的写作风格。我的文章有一个特点就是质朴,但有些粗糙,不够精练。这位高手就给我压缩、提炼,本来2000多字的东西,压缩成500字,意思没变,而且异常精练。仍然是我的风格,但已经非常有品位、有格调了。
二、从宏观上讲述修改的意义。这位高手,不是就某一个字和一个标点符号而改改,而是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改,它的逻辑支点和理论依据是什么。这样,不但明白了修改的意义而且学会了如何做规范的表述。
三、规范表述。有些是常识性的问题,比如,“老区”应该是“革命老区”,“解放以来”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就不一一而举了,这么一改,顿时豁然开朗,同时也充分说明我的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欠缺。
四、拿掉一些自我表白赞扬的术语,不过多的夸奖自己。低调做人。
五、改掉一些病句和不规范的标点符号。这些都是写作基本功的问题,我还需要从基础抓起,好好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六、有些是粗心大意带来的错误,如“延河”写成“沿河”等等。
顺便说一下,这位高手是媒体工作者,是一位漂亮、大方、优雅、智慧的女性,下面是她改过的文章,供大家欣赏。
“ 引子
我曾是个非常积极的青年,甚至积极得有些激进,这和我生长的那个年代有关系。当我十八岁的时候,正处在文革后期,我们一批志在四方的青年,打起背包,志愿来到革命老区,并立志扎根农村.当时,我们天真的想,用不了几年,老区就会在我们的手里旧貌变新颜,甚至还畅想了共产主义实现了将是什么样子的社会......后来,严酷的事实教育了我们,政治上的幼稚曾经使我们有被愚弄、受欺骗的感觉。但是现在想想,那股“狂”劲儿,是多么宝贵和可爱呀!正是靠着这股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我们和中国最朴实.最贫穷的阶层--农民生活在了一起,因此我们体验到了什么是苦,什么是甜,什么是幸福。正是农村艰苦的劳动,使我们一起下乡的同学成为并肩战斗的战友。大家患难与共,遇到吃糠,没有一个人躲,遇到困难,没有一个人不上。大家的工分收入全部汇总在一起,年底一起按人头份分,绝对平均主义。在那么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我们苦中做乐......很多故事终身难忘。我写这篇回忆录的初衷,就是纪念知青岁月的真、善、美,讴歌那以青春为代价的悲壮和业绩,以及在磨难中成长的心路历程。让青春曾经的苦难变为人生的财富。真可谓:“知青好在正青春,无牵无挂只一身。苦不苦,冤不冤,想想当地土生土长的人。人生一世草一秋,谁应比谁贵?谁应比谁尊?可笑书生受了点罪,连篇累牍写纷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