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班车上在放映<大院子女>,作者是石松山。其中有一个叫刘松林的农村兵找了高干子女方玮。我一看到这就知道是个悲剧。果然,随着剧情的发展,两人都不能适应对方和对方的家庭环境,结果都活得很累,最后还是离了婚。
结婚看起来是两个人的事,其实不然,是两个毫不相干的社会家庭的结合。如果差距太大,互相适应不了,早晚还是个悲剧。所以,还是要讲究“门当户对”。比如梁山伯就配祝英台,传为千古佳话。如果让梁山伯和孙二娘结合,那肯定是过不到一起,同样,让武大郎和祝英台结合,也不行。家庭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从小的熏陶是决定终生的。
我遇到一个在国外留学的城市女生,她就找了一个农村长大的男孩。尽管那个男孩学习非常好,在国外也是个博士,很有才华,但是在家庭生活中永远摆脱不了小农的狭隘思维,和小心眼的气量。两人根本就不属于一类人,结果可想而知,悲剧结尾。
我不是个“唯成分论者”,不同阶层的男女完全可以自由结合,幸福不幸福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成长背景,受教育背景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元素。如果忽视了这个因素,那么再好的感情也会在这些具体的不和谐的接触中土崩瓦解。
我希望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但我也希望有情人同时也是有心人,可以更理智地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