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茶亮
这是一个很伤感的话题,可是我不得不写,因为,它的的确确发生了。昨天,外地同学纷纷走了,往日笑脸相迎的服务员,马上开始收拾房间,把水壶和衣架子都收走了。更伤心的是,门上的标签和名字都给抽调了。现在每当看到没有名字的门时,我都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哪怕留几天呢,考虑一下后走的人的情感,等到最后一个人都走完了,再把名字撤下来也好吗。我尤其不理解为什么要把衣服架子都收走,首先出这样的通知,就让人心里很不舒服。堂堂的司局级领导,还缺少这几个衣架子吗?岂有此理!一个好心的服务员问我,什么时候走,我说还要住两天,参加学校研究生的面授。她脱口而出说,学校说最多住三天,后面的话不说自明。这也很荒唐,难道我们没地方住了吗?如果不是有事,谁愿意赖在这里呢?分明是在赶你走呀。食堂更绝,明天中午以后就没有饭了。真是人走茶凉,更有甚者是人没走,茶就冰凉冰凉的了!这些做法太不人性化了,也缺少人情味,和刚来时的热情接待判若两人。
最有趣的是学校该做好的没做好,不需要做的很好的反而做的很好,举轻若重。比如支部鉴定,提炼的不高,概括地不好,写得也不准确,有的同学做了大量的工作,却只字不提,甚至还有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同学最重视的是这个鉴定,希望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而不是走得时候欢送的阵式有多大,和每个同学是不是非要拥抱。
还有一个是对报考在职研究生(导师制)的宣传也不够,虽然班里好多人已经是硕士或博士了,但今天开学才知道,报考的人了不乏博士和硕士,完全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不完全是学位问题。这和班主任的理解和领会也有关系。有的班老师做了细致的工作,报了15个人,而我们班才5个,其实好多人对这个在职研究生感兴趣。我本人就是差一点错过了这个极好的机会,幸亏国际战略研究所的老师主动打电话给我,才没有错过去。
我发现跟我有同感的人不止一个,当然可能更多还是个人的因素,随它去吧。总之,收获还是主要的,我反而要举重若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