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情深,友谊常存
昨天晚上举行了告别晚会,同学们都很动情,整整4个半月的学习生活在一起,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很多同学都流了泪,同学们互相拥抱,依依惜别,场面十分动人。随着动情地音乐,大屏幕上不时闪现出同学们在校和调研期间的光辉瞬间,每一张照片都非常的感人。同学们的告别感言也非常生动,中心是突出一个情字。大家不否认这个同学圈的含金量是很高的,也许不久的将来,有人会升到更重要的岗位上,但大家更清楚地是同学之间的友谊是更加难忘的,尤其是退休以后它的价值更能体现出来。一个在纪检委工作的同学,语重心长地说:“我希望组织部门,离你们近点,纪检部门离你们远点。”还有的同学总结了“十二个一下”用短信的形式发个大家,这就是:“逢年过节看望一下,住院治疗慰问一下,家人生日祝贺一下,出国考察支持一下,家有丧事凭吊一下,乔迁新居意思一下,孩子结婚表示一下,已提拔者感谢一下,想提拔者争取一下,关系好的加深一下,关系一般的亲近一下,暂无求者铺垫一下。”这是一个美好的祝愿,可以共勉。
我当了4个半月的党小组长,分别前刚发现我是一个落后者,在各个方面都不如我的组员们。
先说学历,除了我是大本,其余全是研究生学历,还有一个是博士,另一个马上就拿到博士。班里发党校研究生招生简章时,班主任肯定是知道学历情况了,所以在我们组一发了事,没有说任何多余的话,我看大家都没理会,我也没当回事;后来是国际战略研究所的老师打电话找我,我才如梦初醒,赶紧报了名。这次组里同学填好表交给我一看,全是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所以当然不当回事了。我曾不知深浅地问过一个同学,为什么不考研究生。他说,我博士都毕业了,而且是哲学博士,他本人是搞税务的。现在的年轻干部真是高学历,不可小视。
第二是理论水平高和表述能力强。我们组的论文有四个是优秀,其余全为良。考察报告虽然都是合格,但评语上差别很大。比如,我所在的文化类的调研报告,我的评语是:“整篇报告文字生动,形象有趣,寓理于情,娓娓道来,把一个重大问题以轻松的文字揭示出来,可见调研者的文字功夫和理论功底,以及对这一问题的感同身受和了然于心。这是一篇合格的调研报告。”评价不低吧,接着看另一个同学的评语:“整篇调研报告资料翔实,问题分析透彻,有相当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这是一篇优秀的调研报告。”再往下看下一个同学的评语:“这是一篇内容扎实,观点鲜明,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有可操作性的优秀的报告。”我们三个在一个组,去同一个地方调研,最后的报告差别这么大。他们两个,一个是博士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一个是研究生,在地方的宣传部门工作,是第一线。所以他们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年轻的干部。而我学历低不说,又不在理论高端工作,又不在第一线工作。所以,差距显而易见。
第三,逻辑思维方式不如小组同学缜密。我们的个人总结,要求2000字已内,绝大多数同学都分了3---4个部分,有情况,有收获,有今后的努力方向。唯独我写了洋洋4000多字,基本上是本流水帐,即使有评议,也夹在了文章的各个地方,很没有逻辑性。这就是差距。小组发言也是如此,我每次都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没有条理性;而其他同学都是,1什么,2什么,3什么,既有逻辑也有条理。
第四是组织领导能力较差。我不能做到知人善用,有时乱搞摊派,让喜欢文字的人去跑腿,让喜欢跑腿的人去抠文字,所以往往适得其反。支部出节目,我老是单兵独上,不能组织大家一起参加。昨晚出节目就是一个败笔,我们居然拿了个录像带糊弄事,结果后面的四个小组全是整体一起上,又唱又跳,好不热闹。我们最后虽然也全组上去唱了一个歌,但错过了最好的时机,责任在我。有的同学很善意地给我提出意见:“有些举手之劳的活,你让我们干也不是不可以,但在威望上对你有影响。”这话意味深长,绝对是善意。
我知道我和同学们有一定的差距,我还要好好地向他们学习。首先在学历上补上,在能力方面多努力,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