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国的整体情况而言,文化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是在我国确定走市场经济道路之后.在过去相当长的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中,很少或基本不从市场角度去考察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市场的问题,因此,不仅在我国的外贸体制的总体结构中,文化外贸的比重很小,而且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扩散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文化的自然经济阶段,主要的还是属于传统文化中的资源消耗性产品,如杂技,京剧,和民族歌舞等,其影响仅仅局限于外交场合,并为进入世界主流文化市场.虽然近年实施了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对出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给予优惠,但是,由于体制和观念的原因,在涉外文化商贸领域制度性壁垒太多.过多地强调了意识形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不仅使文化外贸权过度地集中于中央,地方缺乏应有的文化外贸自主权,而且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国际文化外贸体系和确立国家文化外贸发展战略.更没有能够培育出”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产业群和大型文化跨国文化企业.
本文根据这种情况着重谈谈"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和参考途径,同时对文化外贸的体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
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在文化交流方面,我国的步子还迈的不大,对外介绍自己也不够充分;但事情是两个方面的,由于西方对我国的多年的封锁和封杀,西方老百姓对我们这个东方大国同样也不了解,甚至远远落后于东方对西方的了解.
上个世纪,90年代,我率一个蒙古族少数民族歌舞团去欧洲的荷兰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根据艺术节组委会的安排,我们的演员要住在当地人的家里.荷兰是一个海洋民族国家,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应该是很了解的了.但当地人为了表示对我们中国代表团的友好和热烈欢迎,把几个当地小孩打扮成中国人的模样来欢迎我们,可笑的是,小孩们都穿这旗袍马褂,戴着瓜皮小帽后面还留着一个小辫子.这就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人,整整差了将近100年的时间,可见,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是多么的滞后.有的大妈,还掀起我们女演员的裙子看看是不是"三寸金莲".后来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他们诚恳地告诉我们说,刚听到要接到来自中国的演员时,他们都很紧张,不知道中国人长得什么样,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些好奇荷恐惧.
在见到我们的一茬那,他们突然感觉到我们和西方人在穿着上没有多大的差别.,举止上也是非常得体的.他们不再报我们当作天外来客了.可见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宣传是多么的滞后.
还有一次,在瑞典也是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组委会为了调节观众气氛专门找了一个瑞典著名的女演员来主持中国团的演出.这个主持人,为了介绍她所了解的中国,专门教在场的观众几个中国字.结果,我居然听不懂她说的是什么,后来又仔细一听,原来是我国打麻将的粤语”条,饼,顺.和了等等,在她看来这就是中国.我因势利导,赶紧用普通话教她说:"你好.我爱中国.”她纯粹是对中国了解的太狭窄,但没有什么恶意,马上招呼大家跟我学中文:你好.我爱中国.”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欧美国家对我们中国的了解非常地肤浅,,至少落后了100年,我记得只有在清朝末期,我们对西方人的认识才是"红毛鬼"等等,现在早就改变了这种肤浅的认识,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个不正常的年代我们也能从新闻简报上看到西方人是什么样子.
之所以造成这么大的差距,一个是西方在有意封锁我们,一个是我们走出去选出自己还不够,在文化方面缺少自己的话语权.随着我国全面走向市场经济,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就跟为重要了.我们应该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和文化.在这方面文化的力量是不可代替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