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湖光秋水
湖光秋水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7,143
  • 关注人气:14,5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的艺术(二)

(2007-09-25 00:00:00)
标签:

人文/历史

科学

感悟随笔

休闲

谈天说地

家庭

生活艺术

健康

长寿

日本作家

 

无止境的欲望

使你

远离幸福

 

对不幸敏感,对幸福麻木

 

每日里诊察患者,感到没有一个人不是为人生问题所困扰。拥有令人羡慕的家庭、地位和财产,被人看作是人生成功者的人,也抱有令人难以理解的苦恼。

有许多患者,有不少从患病与我相识的那一天开始就不能向我隐瞒一切隐私了。

“跟别人都不能说,只能和大夫您讲。”每当我听到这句话,就错觉到自己不是从正门,而是从后门走进了这个家庭。但是,这是作为一个医生被授予的特权,于是就以感谢的心理去倾听他的叙述。

一直到今天所听到的所有人生的种种辛苦,感觉都好象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这样,我的年龄已不是实际上的90岁了,而是感到自己已经活了几百年了。

患者大体上都是说这样一句:

“没有比我更不幸的了。”

用这句话来结束他的谈话。

于是我便回顾我几百年的人生说:

“你的苦恼只有真正苦恼的十分之一。”同时,给他讲所遇见的人们当中真正度过切肤之痛者的人生。

让他跟别人相比感到自己还好,这种做法似乎有些不近情理,但对改变处于苦恼旋涡中当事人的心情多少起一些积极作用。

人,往往是对自己的不幸太过敏感。哪管一点点小刺刺痛了手指尖,就会感到全世界只要他是最不幸的,就会感到10倍20倍的疼痛。感受不幸是非常简单的。

那么,没有不幸就是幸福了吗?不是,决不是这样。谁都希望幸福,但对它的实际感受却是非常麻木的。

 

幸福不是目的,只不过是个结果

 

幸福,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这里想到了高中时读的瑞士哲学家卡尔·席尔提(1833—1909)《为不眠之夜》的一节。他说:

“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少遇到困难或完全不遇到困难之中,而在于战胜所有的困难获取辉煌胜利之中。”

年轻时候的我,曾经几度受过这句话的激励和支撑,认为这句话简直就是对着我说的。

但是,我几经风霜,年事增高,又遇见了与现在的我完全相符的一句话。这是在《夜与雾》中描写奥舒丕特强行集中营生活的尤太血统奥地利精神医学者维克多·E·佛兰克尔的一句话。

他比起席尔提谦虚多了。

“幸福决不是目标,也不应当是目标,也不可能是目标。它只不过是个结果。”

他说幸福不是求得的,只不过是作为结果授予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是能够以意识获取,但幸福不能。幸福指的是心理状态。它决不是瞬间的快乐或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幸福感一类的东西,而持续的心理平安才是它的本质。

小学5年级的时候曾演过《兰鸟》活报剧,它的台词至今仍在我脑海里。“幸福不在外边,而是在内心。”我力争理解这一主题,直到今天才有了深刻的理解。

 

人,往往能克服任何不幸

 

心理的平静,经常受到难以回避的灾难威胁。人们将这种现象叫做不走运、不幸。真正的不幸,指的不是灾难本身,而是以灾难为契机失掉一切希望开始。

上述的佛兰克尔在强行收容所失掉妻子,越过生不如死的极限状况以后说:“被关进收容所是不幸的,但我很幸运。”

我也认为,人往往能够克服任何不幸,进而在逆境中可以体验幸福。这是希望所造成的。

希望,无非是相信可能性。它如同相信在风雨中浓密乌云后面有一片蓝色的天空静静地等待晴空的出现一样。不是失望,而是谨慎。希望,无论它是多么渺小,照亮当事人本人的心情是足够的。

 

临近死亡的人,才真正需要生活的希望

 

对于临近死亡的人,对于绝望深渊中的人给予希望,这是我在救济院巡回诊察时费尽心机的注意事项。

我经常访问8年前在神奈川县平塚市郊外建的救济院。

这里,季节的变换比全日本任何一个地方都快。装饰建筑物各处的京都百景绘画,总是提前一个季节。春天很早就布上耀眼的新绿,夏天是染尽红叶的群山,秋天是银装的树林,冬天却是盛开的樱花布满墙壁。

就从疾病的进展说,给患者看秋天的红叶是不应该的。但是,病人的心里有他所经过的各种秋天。看到红叶的画,能够涌现出‘再过一次美好秋天’的希望,而这个期待很可能连接到要活过今天的希望。人直到最后的瞬间,也都应该由生活的希望来支撑。

有的人,真会给人希望。

有一天,有位姑娘挎着平时不可能挎的大包走进因癌症晚期住进圣路加国际医院的母亲病房来看望。护士长看到她的样子马上明白了,但是什么也没有说,装出一幅若无其事的样子。

包里边装的是禁止携入的“小狗”。

姑娘想的是让住院以来见不到自己可爱宠物的母亲至少抱着睡一晚上,以满足她心理上的空虚。当然,小狗绝对不能叫出声来,这是一次生死的看望。毫无疑问,这给了她濒临死亡而绝望的母亲一个心理上的希望。有了这样的一个女儿,母亲该有多么高兴。

 

自知之明是通向幸福的捷径

 

‘希望’所要求的并不是太多的东西。所谓有了自知之明后的希望,是适可而止的希望,很容易得到满足。感谢现有的事物,甚至‘有它的一半就满足’的谨慎的希望。于是,多么小的希望都会给予十二分的幸福。

同样的‘希望’,但是它和将子虚乌有的东西勉强弄到手的‘欲望’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欲望’如同无底深渊,贪得无厌。让孩子上一流大学,进一流公司,成一个百万富翁等,欲望会无止境地膨胀。

可是,不考虑自己和孩子的能力而不断攀高的希望,终究以空虚的希望而告终。不从自己身上找毛病,说别人不应该如何,毫无缘由地去憎恨别人,诅咒社会。这么做,只有心理上荒芜失望。

碰到疾病、事故、灾难等,或与他人相比在能力、财力方面不如人家,但能够接受赋予自己的现实,这样就等于希望的一半得到了实现。自知之明是实现希望的第一步。

我们不是生活在欲望之中,而是生活在希望之中,因为幸福寓于其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